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上听到的几乎尽是赞美声和感叹声,特别是在所谓的公开课上更是如此,学生说的既是没有一点道理,或者是明明是错的,但老师依旧是不敢否定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给予表扬,所谓的是保持孩子的积极性和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可曾想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学生需要的是正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育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必须让学生是非分明,不能整天沉浸在虚伪和赞美声中,这样会使我们的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目中无人。所以我认为:“赞美”也要适度!
我曾经读到过作家毕淑敏所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中国女士到北欧的一个国家去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五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极其美丽。这位女士送给她中国礼物,小女孩很有礼貌地微笑道谢。女士情不自禁地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可是,这位女士的赞美却没有得到教授的首肯。等女儿退走之后,教授严肃地对她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女士非常吃惊。教授于是向她解释: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的,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可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由此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进入了误区。此外,你还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会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可以不经她的同意,这也是不良引导。不过你也不要这样沮丧,你还有机会可以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教授这样结束了她的解释。
这是一个典型的在“赞美”方面有关中西文化冲突的例子。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看着孩子如天使般的成长,我们便忍不住要感谢上苍的赐予,忍不住要将诸多美好的言辞加之于孩子本身。对孩子的赞美不是没有原则的。这一原则的核心秘密就是:赞美孩子的时候,应该只赞美他的努力和成就,不应该赞美他的品格。而即使是努力和成就,赞美也要尽量具体。因为赞美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而一些泛泛的赞美如“你真乖”、“你真聪明”、“你总是想得真周到”、“你是一个第一流的孩子”、“你真了不起”等,虽然暂时能起到提高孩子自信心的作用,但由于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那里,为什么受到赞美,很容易养成虚骄的坏习气。
因此,我们在赞美孩子的时候,首先应想一想,我们要赞美她什么,如何赞美,赞美后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是积极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