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的时间去读书
——《朗读手册》的心得笔记
一个多月前,秋秋给我推荐了《朗读手册》,并邮寄了一本给我,当时恰好师父让我给他帮忙找一些适合大声朗读的一些现代的散文,便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抓紧时间看了这本书。
读书习惯于在书上批注一些自己的看法,这本书也不例外,但是更多的还是对自己行为的思考。在阅读中的确也发现了很多与现实中我们所说的,包括我们国内专家所说的一些事实并不相符的事情,这里只把我的阅读反思和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取来与大家分享。
“专家口中‘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意味着,朗读比成绩单、家庭作业、评估表、读书报告和图卡更重要。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在家里或教室使用都再好不过了。朗读既简单又有效,甚至不需要高中文凭,你就可以用得得心应手了。”这是第一个重要的观点,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这样的一个方式,的确将会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起到不小的作用。(摘录)
孩子总是喜欢让更多的人把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就必然是家庭中与孩子交流的一个前提,永远不要让孩子为此而失去他所要做的事情的兴致,因为这将是一切来闹习惯养成的开始。(43页心得)
我们在抱怨一天中有多少困惑和繁杂事务带来的烦恼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已经被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纠缠在一起,并被搞昏了头了,这样就很容易让我们感到精神的疲惫,更让我们无心去关注除了自身以外的其他更多的事情,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孩子。但是孩子总是每天希望自己把所学会的本领当众给大家表演,这是一种欲望,我们成人——尤其是父母,绝对不能把孩子的这种欲望视而不见,反过来,我们应该做的恰好是配合孩子的这种表演,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我们是否做到了呢?(45页心得)
“孩子在入学前的学习必须是非强迫性的,心理学界和教育界都相当强调这一点。甚至早在3000年前,柏拉图给家长的建议也提到:‘孩子早期的教育应绝对避免强迫性学习,应该让他们的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娱乐活动,有效的孩子是从游戏中学习的,强迫性学习无法保留在精神上。’”(55页摘录)
有人质疑阅读或者说朗读的时间问题,认为孩子大了朗读的效果就不会好。但是我们是否觉得孩子大了就没有朗读的必要了呢?并非如此。中国古代的苏老泉27岁才开始发奋苦读,不也是成就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么?时间是无情的,但是总是有的。只要我们还能够活下去,就应该有书为伴,并且读给他人和自己听。这一过程就是在我们大脑中产生深刻印象的过程,产生刺激和印记的过程。这种影响是长久性的,而非短暂和瞬时的,并且是潜在于意识中,必然可以外化的。(79页心得)
文学作品正是以它独特的与其他艺术形式相通的清高这一特质,不断的征服或者说荡涤着每一个受众者的心灵,让每一个尚有良知的人发现自己的善良,并去努力实践作一个善良的人。(81页心得)
我们所说的早慧和提前开发孩子的大脑和少年老成一样令人堪忧,这些做法都是违犯了自然发展规律的。(83页心得)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改变它原有的基础。孩子的成长犹如一块大璞,要雕琢成一块美玉,就必然去掉一些材料。最好的作品就是按照它的样子雕成一件艺术品,这才更接近天然。但是如果按照我们自己臆想的东西来雕琢的话,必然会损坏掉更多的原材料。这和一个人的成长极其相似,因材施教和盖房子因地制宜一样,在原有的条件和基础之上建一个艺术品,这才是最协调的,也是最美的,更是最有价值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91页心得)
当我们为了生计和应酬而忙碌的时候,不要总是因为这些而作为借口,总是说没有时间,只要我们把自己又的时间都给了孩子,我们恐怕时间是用不完的。教育孩子需要的就是时间,如果我们没有了时间的保证,那么无论我们有多么高的期望和有多少优越的经济条件,都不能代替和孩子在一起的情感交流,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付出,最重要的还是时间。(99页心得)
阅读之后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和别人分享你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要必须把给孩子阅读的时间固定在一个时间点,更多的是养成一个随时阅读的好习惯。在家里,我们应该让阅读加入到亲子交流之中去。当我们朗读或者阅读之后,应该和孩子主动进行交流、分享,并对同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表面的理解了,更重要的是不同思想的交流。(121页心得)
阅读不是强迫命令式的,只有通过共同的话题来引起孩子在某种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愉悦、轻松的学习状态,那么阅读也就不再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了。尤其是当一些孩子无事可做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倾听,这样也就必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有人读给他们听——尤其是在最初的阶段,所以要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那么家长必须有一个好习惯。(126页心得)
在现在这个时代,阅读和影像对照,是否有冲突和矛盾?影响是否能够代替阅读?肯定是不能的。而且阅读具有任何影像等直观再现永远都不能替代的丰富性、完整性和深刻性。(133页心得)
这一章提到的朗读要领和禁忌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朗读手册》128—134页),但是每个细节却又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重复出现的场景。作为一个有心人,应该在教育孩子方面排除先天性因素外,更多的培养孩子的兴趣、激发兴趣、保持兴趣。(134页心得)
在看到书中的一些学校为了让孩子阅读采取积分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考核,于是有这样的感受: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教育方面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建立在此前经验上的机制,但是无论怎样的机制,都必然存在它本身就会存在局限性,因为任何一种标准本身就是一种限制。(157页心得)
当一件事情的本身变成了一种乐趣或者奖励,这将比任何外在的诱惑和奖励要令人高兴得多。奖励只是兴趣开始的第一步,外在的诱惑和强制性的规定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本身的乐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没有接触就根本谈不上任何内化。(158—159页心得)
当我们的计划列出来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的计划多么完美,而是我们实施计划的时间就显得多么的重要,所以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在完成属于自己规定以外的事情之外,要尽可能的争取实施计划的时间,这一点必然需要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这就是孩子要学会在时间的夹缝中阅读。只有有了时间的保证才能让做的事情有所提高。(162页心得)
阅读不应该成为一个以年龄为界限的,我们不但要树立终生阅读的信念,更要养成用一生阅读的习惯,我还是相信“开卷有益”。
读书需要在环境与氛围中受到熏陶的,只有良好的氛围才能感染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并谈自己的感受要比老师一个人或者家长的强调要好得多。因为我相信“事实胜于雄辩”。
我们在强调尊重孩子的同时,对孩子的阅读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是逐渐培养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自觉地阅读中找到乐趣并养成习惯,感受成长。无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图书,只要不是不健康的,我们都应该支持,如果我们不理解或者不明白,就应该去把那些他们喜欢的东西弄明白,然后才能与之对话。否则我们就是无知。(以上168—169页心得)
阅读应该是凭感性的进行还是有理性的选择,这应该是一个不算困惑的问题。但是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给孩子有所选择呢?现在的图书市场上的图书良莠不齐,而且图书出版的速度也十分惊人,加上盗版市场的充斥,令人真伪难辨,我们早已经无法用一生来读完所有的图书了,甚至不能完成万分之一的数量,我们是否应该去认真地选择经典呢?但是经典对于孩子来说,是否应该具有兴趣的价值呢?这一点,国外恰好和我们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同,我们的经典恰好成为了现今时代所提倡的,这样的矛盾又该如何解决呢?令人深思。
阅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成长中的必要,更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然,但是怎么样的阅读才更有效呢?这一点我们还是不得不考虑到如何选择图书的问题。我认为最基本的条件应该有这样三个:适应年龄阶段,缺少的恰好又是急用的和感兴趣的。这样有目的的阅读并且适合他们的理解能力,对孩子的成长也应该是最有效的。(以上174、175页心得)
图书馆里的风光是无限美好的。在图书馆里度过的生活应该是一种享受,我们至少应该用一生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在图书馆里度过,我们应该熟悉几个大的图书馆里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摆放着什么样的图书,并且是怎么分类的,他们哪些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我们经常驻足的地方是哪里,这些我们都应该清楚。哪怕是我们在他们面前走过,就会有一种和老朋友见面的感觉,这就是和图书有一种情感,这样培养起来的习惯,必然是亲切的。而我们的后半生则应该是去努力的实践,让我们的阅读更加丰富和精彩,并且一刻也不能停下我们的阅读,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175页心得)
以上内容只是作为思考,更多的内容还是建议家长有机会多看看这本书。
一本《朗读手册》读完了,心里也便有了一种冲动,为了孩子的进步,我或许应该在思考之后有些行动了。
好的习惯,就在于我们怎么用行动去培养,而不是用嘴怎么说。我的孩子已经到了可以理解一些简单的语言的年龄,他而且很喜欢拿着书本在屋子里面来回的念,没有撕书的习惯,这一点很让我高兴,而且能够坐在我的怀里十多分钟静静地听我讲故事,每次见面我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抱着他,给他读书,虽然我们在一起的实践很少,但是我还是尽可能的白自己最想给他的做给他,这样让他知道他的父亲最喜欢的就是读书,或许对他的将来有些好的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