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勤劳、朴实、善良,是一位极普通的中国传统型的老太太。奶奶相貌平平个头不高,但她却有着博大的爱和宽广的胸怀,因为奶奶心里要惦记的人太多太多了。
在我小的时候,对奶奶的印象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抠”!要说勤俭持家,我的奶奶最在行,有时候奶奶那个精打细算的劲儿,让我感到她真得是很“抠”。小时候,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是奶奶把我带大的。每天早上奶奶带着我到菜市场买菜,我们一般要转好几圈,几乎把所有摊位上的菜价问遍,奶奶会找最便宜的一家买菜,就这样她还要给卖菜的讨价还价,直至到自己认为是最便宜的价格为止才肯买。在我幼儿时,陪奶奶买菜是我最“烦”的一件事儿。但是,随着我慢慢地长大,耳闻目睹了发生在奶奶身上的一些故事,我对我亲爱的奶奶的看法,有了360度的大转变。
我的奶奶心里装的事儿就是多。最近,奶奶经常给我的妈妈唠叨:“孩子们都大了,小雨(姑姑家的女儿)、源源(大伯家的女儿)和畅畅(我的哥哥)都快到了结婚的年龄,我和你爸也存了些钱,想该给他们置办点什么······”我问妈妈:“奶奶肯定是没有钱平时才那么节俭,她哪里有钱给哥哥姐姐们置办东西啊?”妈妈告诉我:“你的奶奶爷爷退休金不高,但他们在生活上省吃俭用,你不是总是说他们很抠吗?他们存的那些钱就是从自己的嘴里‘抠’出来的。”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酸酸的挺不是滋味,我为平时对奶奶的误解而感到内疚。
有一件事,更让我对我的奶奶刮目相看了。今年春节,奶奶的干妹妹赵奶奶,从北京来郑州看望她。赵奶奶和我们家非亲非故,但她和我的奶奶相处的像亲姐妹一样。我不懂什么是干亲戚,就追着赵奶奶问她到底是奶奶的什么亲戚,赵奶奶像讲故事一样告诉了我答案。
“干亲戚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就是比亲戚还要亲的亲人。就像我和你奶奶一样,不一姓也不是一个妈生的,但我们比一母同胞还要亲。”找奶奶深情地抚摸着我的头,继续往下说:“我的家在北京,四十年前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郑州纺织医院当大夫,你的奶奶经常找我看病,一来二往的我们就熟识了。大姐(我的奶奶)很细心,发现我独自一人在郑州,也不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就经常邀请我到她家里作客,每次都会给我包饺子吃。那个年代家里能吃上饺子,就是再好不过的大餐了。时间久了,我发现你奶奶给我吃的饺子的馅儿跟别人的不太一样,味道特别的鲜香。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你奶奶在拌馅儿的时候,在容器的旁边专门给我多放了肉和小磨香油。我吃的是小锅馅儿,她自己和家里的人吃的是大锅馅儿。”赵奶奶说到这里,感动的眼里含着泪花。她接着往下说:“每当吃着你奶奶给我包的饺子,就感到自己是在自己的家中吃饺子,心里暖融融的。在我最难熬的那些年,幸亏有你的奶奶关心我、爱护我,才让我觉得自己一点儿也不孤单。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四十年了,我依然记忆犹新、终身难忘。”听着赵奶奶讲我奶奶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那一幕幕,我对我的奶奶就更加地了解了。
这就是我的奶奶,外人眼里是一个很仔细、很“抠”的老太太,但她往往都是“抠”自己而“大方”别人,在给赵奶奶包的饺子馅儿里,就说明了一切,那小小的饺子里就包含着她对一个“外人”的大方、关怀和爱。其实,我的奶奶一点都不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