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扎实”当听到全国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要来我市讲课时,我非常高兴。可以说,于永正老师
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扎实”
当听到全国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要来我市讲课时,我非常高兴。可以说,于永正老师的名字在全国小语界那是如雷贯耳,但是我亲眼所看的课例却实在没几节,大多是通过看网上视频或是光盘亦或是看课堂实录。所以,今天早上没顾得吃饭就冒雨到了市文化宫。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文化宫大门还没开,门外已经站了不少人,看起来,他们和我一样期盼着能亲眼看到于老师的课。八点三十分,课正式开始。于老师上的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我静静地听,用心地悟,偶尔有句话没听清,便赶紧向旁边的老师询问。听着听着,“扎实”二字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直到课听完,回翻一下笔记,感觉到于老师的“扎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 识字写字环节扎实。
刚开始,于老师问孩子们:“通过预习,你又认识了哪几个新朋
友(汉字)呢?”然后请学生上台写自己新认识的汉字。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书页,在田字格中认认真真地描红、临摹,并记住汉字的结构。在学生写字时,于老师向孩子们郑重强调写字时一定要头正、身直、足平。随后,再请刚才上台写字的孩子重新写自己板演的字。这时,那几个孩子的字明显得比第一次写的好了,由此看出,描红和临摹对孩子起作用了。指导环节到此还没有结束,于老师又亲自示范,比如:“庞”字,第二笔横不要太长,第四笔横起笔要低,写时要微往上倾斜等等,那么详细,那么到位。

2. 学词环节扎实。
学生写过生字之后,于老师问同学:“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你
觉得哪个词应该记住它?”然后让学生写在黑板上。这时,我想,于老师这葫芦里到底买的什么药啊?他这么设计是在干什么呢?随后,我明白了于老师是在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就说“脸庞”一词吧。于老师先让学生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孩子们说是“脸”。于老师随机肯定,继而又说:“对小孩儿来说是‘脸蛋儿’,对成人来说称‘脸庞’。那么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大’,你知道哪些词语呢?”
“庞大”“庞然大物”
“有时‘庞’还当‘人多、很乱’讲,你知道哪些词语?”于老师继续引导。这时,学生说不出,于老师就告诉学生比如“庞杂”。
“‘庞’还是一个姓呢,咱们班有姓‘庞’的吗?”
学生摇头表示没有。于老师就给学生说:“咱们这儿出过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也姓‘庞’,是谁呢?”学生马上想到了“庞涓”。

一字多义的现象就这样让学生理解了。也许您会说,于老师是不是专一挑了这么一个词研究了呢?我对您说:“绝不会是这样。”因为上课前的几分钟于老师才把教材发到学生手中,学生所谓的“预习”,也只是把课文读了几遍。那么学生怎么就找这么准呢?一找就找在了老师要指导的词语上?不是孩子们找得准,而是于老师备课充分、扎实。我想,于老师绝不会就准备了这一个词,他肯定把本课中所有的词语都查过了,就像于老师所说的,不但查字典、查词典、查汉语词典,还要查权威词典,直至把一个个词弄透彻为止。现在学生说到“脸庞”这个词,于老师让学生明白“一字多义”的现象,那么学生说到其它词,于老师肯定还会有其它引导方法。没有课前扎实的钻研教材,就不会有课堂上扎实的引导。

3. 朗读环节扎实。
我们来看看于老师是怎么指导学生朗读的:
于老师先指名分节读课文,然后自己范读课文,并让学生注意听
老师读的和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随后,于老师又进行第二次范读。这次,于老师让学生放下课本,认真看老师的脸,听老师的声音,再次比较老师读的和同学读的不同。读后,于老师让学生评价。学生有的从感情上评价,有的从停顿上评价,有的从语速上评价,还有的从给人的感觉上评价等等。于老师一一予以肯定、指导。最后,于老师又让学生再次练读、再次指名读。就这样,学生读的水平渐渐提高。这时,我想到了于永正老师一再强调的:“书是读出来的”“课文的‘味儿’是‘读’出来的,是‘煮书’煮出来的。我的一切好方法几乎都来自读。”这就如同一位专家对于老师的课堂评论: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可以说是对朗读重在感悟这一内涵的高度概括。
想想我们的课堂,不总是抓住理解课文内容不放吗?讲过来讲过去,学生总在内容上打转转,到头来,甚至有的孩子连课文都读不熟,像这样的课堂,何谈工具性?那么于老师的课堂是不是就不涉及课文内容呢?不是的,依旧是根据“工具性”进行训练。

4. 学文扎实
学习课文的时候,于老师不但教给孩子们读中一定要思考,还一
再强调让孩子们在书上留下思考的痕迹。当学生汇报“‘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的理解时,说想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于老师马上称赞这是运用了“联想”法。紧接着,又一名学生说:“我想到了以前学过的课文‘给予树’。它讲了……”我们看,于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读书方法的引导,学生马上就学了过去。
还有,学生在交流“傍晚,彩霞映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一句的感受后,于老师说:“我由这句话想到了两个成语—— 一个是‘睹物思人’,还有一个是‘触景生情’。也就是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老师们,这不是在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吗?不但要写自己看到的事,看到的景,还要由此联想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就叫写作指导“润物细无声”啊!
5. 课堂写作指导扎实。
课文讲完后,于老师又让学生替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回信。
写之前,于老师从“称呼之后要写问候语到针对来信谈自己的所想,再到作为儿子别忘了让爸爸好好养病,再到落款”一一进行了指导。学生写完之后,评讲环节,于老师又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段落是否清晰、字体是否工整等又做了详细的评讲。最后,还念了自己的下水文。真是步步扎实呀!
什么叫“大家”?什么叫“真正的语文课”?像这样上出“扎实的语文课”的人才称得上“大家”,像这样“扎实的课堂”才叫“真正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