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文学 寻名家足迹
——班级“名家文学阅读月”活动计划
安阳市钢三路小学 王山杉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犹太人有个非同一般的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会翻开《圣经》,滴上一滴蜂蜜让孩子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点,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是啊,书是“甜”的!书能为我们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书能借我们拨开迷雾的慧眼;书能帮我们找到智慧之门的钥匙;书能给予我们快乐生活的秘籍……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深知阅读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致力于让儿童“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那么如何让儿童乐于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从海量阅读到师生共读,从素读经典到群文阅读,这些阅读的做法都很好地引领了儿童的读书活动。不过,在这些活动中即使有分层的读书书目,但是总觉得少了一条主线的牵引,儿童的阅读处在“杂读”状态。思考之余刚巧读到了《小学语文教师》2014年第一期《今天怎么读名家经典》这篇文章,另外适逢河南省校讯通博客“书香班级”大赛中“读名著”活动。两相结合,我希望走一条“品经典文学寻名家足迹”的阅读推广之路,即以名家名著为主线,以海量阅读、群文阅读、经典素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为辅的阅读推广之路。借鉴管建刚的作文革命系统,我计划如下:
一、 教师的保障系统。
老师应该做“品经典文学,寻名家足迹”的领头羊。要想让学生读名家经典,教师必须做先行者,只有教师读透并思考品析到位,在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的时候才有发言权。既然如此,以后自己的读书不仅仅要读教育教学以及语文教学上的专业书籍,还要读鲁迅、老舍、丰子恺、季羡林、叶圣陶等一些大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师读透的基础上,选择推荐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和自己生活有“契合点”的名家作品,由这样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文章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啃”名著,“嚼”经典。俗话说“火车开得快,全凭车头带”,教师的先读先行,为“品经典文学,寻名家足迹”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 “名家文学阅读月”操作系统。
刘发建老师引领六年级学生开展了“名家文学阅读周”的活动,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了学习普通课文的热情。根据我们班级实际情况,我准备开展“名家文学阅读月”活动,现在适逢寒假,整整的一个月的时间,我发动家长,鼓励学生积极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在寒假假期里深入去读这一位作家的作品,并了解该作家的生平、成长,开学后写成“某某作家的调查报告”。开学后每个月全班要集体选择一个作家,最好能共读一本书,自己再选读一本书。周一到周五摘录书中的优美句段,周六周日背诵其中一段,月底的时候写一篇与主题有关的文章,打印出来发表在自己的博客里,通过“班级博客圈”的评比,择优在“班级读写周报”上发表。
三、切实可行的动力系统。
在“名家文学阅读月”中每读一本书有家长提问签字的发一张“走近名著纪念卡”;能够背诵四段优美句子并写出一段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的发一张“与名家对话纪念卡”。集得10张“纪念卡”,将授予“阅读名著之星”称号。以此来激发孩子读名著的热情,加强孩子读名著的深度。
四、 丰富多彩的助力系统。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助力“品经典文学 ,寻名家足迹”主题系统。例如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经典朗诵会”“经典问答竞赛”等活动。
相信有了保障系统、操作系统、动力系统、助力系统的训练,学生一定会从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了一个精神的高地,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而远望,视野和境界都会大不一样,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语)。
书是甜的,名家名著更是甜的,它甜得沁人心脾,历久弥新。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走近大师,和思想文学的巨人进行精神的对话,让他们终身体验这份甜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