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是学生
星期日上午,在教研训中心集中培训时,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两个绘本——《大卫,不要…》和李欧•李奥尼的《鱼就是鱼》,我对后者感受颇深。
《鱼就是鱼》是一个很有趣的儿童故事,李欧•李奥尼这位大师级的儿童文学家,用他最惯用隐喻的创作语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条鱼,它很想知道外边的世界,无奈没有脚,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能长出脚的蝌蚪弟弟快快成长,变成青蛙好跳出去看看,然后回来告诉它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后来,蝌蚪变成了青蛙,跑到陆地上看到了人、老虎、鸟、奶牛等等,它回到水中告诉了鱼,鱼听得有滋有味,然后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开始作画。但是最后在它的画布上,我们渐渐看到的,是一只长着翅膀的鱼,是用尾巴走路的鱼,是有乳房的鱼……。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鱼是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认知新事物。其实,学生就是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看到的都是经过自己的各种器官加工过的东西。比如,我们对外星球上的生命的描述似乎总也逃不出地球上生物的性状,因为我们没有见过,所以我们只能按我们已有的知识去建构它们。成年人如此,又何况孩子呢?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学生在测验时的表现,好学生对直来直去的题很容易做对,但一到综合运用时却不知如何下手,失分率较高,学困生更不用说了。看了这则童话,我不再埋怨,而在不断的反思,学生每天掌握那么多知识,如果平时再不及时复习,就会遗忘,所以他们不可能超越原有的知识经验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而我们的考试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必然要求教师在学习新知识时一方面要不断地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不断的扩充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建构知识联系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差错,尤其要善待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因为学生的错误是我们重要的教育资源。任何正确的答案和方式,都是通过曲折探索才得到的。而往往在出错和改错的曲折探索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正常现象,学生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进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他们的思维才能最活跃。
在新课改的今天,正确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把教育看作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以宽容之心、包纳之心,及时地给于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开启智慧、认识自我。
作为教师,我们本人一定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不断地充电,向别人学习,经常听其他教师的课,从中汲取他人的闪光点。试想,一位知识积累不如学生的教师如何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所谓干涸的河里无法养鱼也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想让学生从丰富的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首先你必须能提取出大量的信息,用你的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从中找到乐趣,这样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
国培就给我们这些基层的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作为一线教师,我有幸地成为其中一员,每天积极地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我明显感受到观念上得到洗礼、理论上得以提升、知识沉淀得以丰厚、教学技艺得以增长。
我相信这次培训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给我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这次培训像梳子,帮我反思,梳理过去的教学理念;像春风,给我送来春的气息;像舞台,给我展示自我,收获自信的机会;像灯塔,照亮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