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的探险和旅行
--亲子共读《撒哈拉沙漠求生记》
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句古语。有人说语出汉代司马迁,也有人说语出明末画家董其昌,还有人说语出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其书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每见老书生痴痴纸堆中数十年,而一出书房门,便不知东西南北者比比皆是;然绍兴老幕,白发长随,走遍十八省,而问其山川之形势,道理之远近,风俗之厚薄,物产之生植,而茫然如梦者,亦比比皆是”。
因为时代久远,今人无法得知古人的本意,因此派生出多种解释,有的说:“读万卷书,就是要多读书;行万里路,就是要多旅游。”也有的说:“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读是知,行是践,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求知模式。”我的理解(可能是歪解)是:“这也许是个比喻,读万卷书,就好比行万里路一样。”古人常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何以知天下事?读书啊!狄金森也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神奇的书》)毛主席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如果不从科学或哲学的角度去分析,仅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不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另个说法吗?(小注一下:华东师大的周彬教授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古语有一番个性化的有别于大众的解读,他认为古人的真正意思是说:“读书的感觉,就像拥有黄金屋,就像拥有颜如玉一样的幸福”,而不是许多人理解的“读了书就可以拥有黄金屋,读了书就可以拥有颜如玉”那么功利化和赤裸裸。)
这几天,我和女儿就在我们家小小斗室的一张小床上,“坐地日行八万里”,时而到非洲游历撒哈拉沙漠,时而到马来西亚探索神秘洞穴,时而到北极圈感受极地冰河……我们一边欣赏着异域风情,一边为故事主人公的冒险捏汗惊叹,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增长了不少实用的科学知识,生动的故事使这些知识不再是死板板,冷冰冰。
在第十期“周末读书会”快结束时,我隆重为小朋友们推荐了这套“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系列(第一、二辑,共8本),作为我们下一期读书会交流的“同一套书”。这套书6月份拿到手后,我没有让女儿先睹为快。我直接把它们放入我带的五年级一班的“班级图书角”,一方面让处于紧张复习阶段的孩子们有一套好书可以调节一下,另一方面,我想看看这套书是否真有广告上所说的那么好,五年级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他们的自主选择应该是有说服力的。果然,这套丛书得到了孩子们的热捧和口耳相传,借阅率直线上升,打败了前期投放的“神奇校车”“西顿动物记(彩绘版)”,登上了班级阅读的“畅读书”榜首。有的孩子甚至抱怨我,说:“老师,这么好的书你怎么才推荐给我们呀!唉,眼看就要毕业了……”我说:“哼,对你们够好的了,我的女儿还从来没读过一本呢!”
因此,在第十期读书会上,当我刚介绍完这套书,小朋友们就像疯了一样冲上前来领书,有的还争抢起了同一本书。女儿在一旁也噘起了嘴,说:“爸爸,我也想看那一本!”我只好对孩子们说:“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我宣布这套书也像《幼学启蒙》一样,让大家连借三次。”孩子们欢呼一片!
二
女儿在剩下的三本书中,首先选了一本《撒哈拉沙漠求生记》。封面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漫画中的三个主人公:列奥、叔叔和宝萝,他们三个的“探险三人组”将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尤其是列奥的那双对对眼,令人忍俊不禁。三个人的身后是一片广袤的沙漠,沙漠尽头的地平线上是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大耳狐、沙漠腹蛇和蝎子浮现其中,一群身上缠满白布条的人正从沙漠中钻出来准备偷袭列奥他们。女儿不知道这些身上缠着白布条的是什么人?对他们十分好奇。我们打开《上学就看·世界公园》,书中说:“木乃伊就是可以长久保存的干尸。古埃及人用香料和防腐剂处理尸体,然后在尸体上涂上树脂,裹上麻布,就做成了木乃伊。有的木乃伊经过几千年都不会腐烂。”读了这段话,又看了看图,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我也是第一次读这本书,因此,我和女儿一样,带着好奇的心情和列奥他们一起进行了一番沙漠探险。整本书共17章,前三章是整体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等;从第4章《撒哈拉的沙暴》开始,一直到第16章《最后的呼救信号》,讲述了主人公们是如何在沙漠中探险求生的,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学到在许多沙漠中的生存技巧,如如何找水、找食物、辨方向、找食盐、发呼救信号等;第17章《归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什么是好书?好书就是能让你一口气读完,并且读完后还想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的书。可以说,《撒哈拉沙漠求生记》等“我的第一本漫画书”系列就是这样的一套好书。虽然这本书有17章,170多页,但我和女儿还是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这是女儿继《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本书后“读”的第二本厚厚的大书。
三
一、亲子共读,首要是“朗读”
“哪个孩子有较丰富的词汇,能较好地理解老师的话呢?哪个孩子在课堂上能够较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呢?……所需要的不过是一张免费的图书馆借书证,以及愿意为孩子的将来付出时间与心血的决心,这项投资一天只要花15-20分钟,任何投资的回报都比不上投资在阅读上所得到的回报。……大量研究证实,给孩子朗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每天朗读15分钟是良好家庭教育的秘诀。……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以上内容摘自《朗读手册》。在亲子共读中最首要的是“朗读”。对低幼儿童来说,家长可以读给孩子听;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采用家长和孩子轮流朗读的方式。但一定要注意,家长大声朗读给孩子听,这是“孩子小学毕业之前都应该保持的一种习惯”,“一点儿都不给孩子读故事听,以及太早停止亲子阅读,都是大错特错的。”
我一直保持着每天给女儿读书的习惯。女儿11个月大,我就开始给她读《婴儿画报》。至今家里还保存着从2003年到2006年的数十本《婴儿画报》,还有10来本2007年的《幼儿画报》。女儿虽然已经上学了,但她有时还会把这些陪伴她成长的画报拿出来,自己一个人一边读一边乐。从2008年起,我们的亲子阅读主要是绘本类,还有一部分“桥梁书”。但我们家里基本上没有漫画类,唯一的是《三毛流浪记》和《父与子》这两本经典漫画。因为以前带班的时候,有不少学生特别喜欢什么《老夫子》《七龙珠》《乌龙院》之类的“口袋漫画书”,我曾翻阅过几本,发现这些漫画品味低俗,既没有知识上的助益,也没有品德上的熏陶。看云老师称这些“口袋漫画”为“印刷垃圾”。因此,我不会让学生读这样的漫画,更不会让女儿读。但我们家长和老师,不要视“漫画”为洪水猛兽,并不是所有的漫画都是“印刷垃圾”。偏见是阻碍人类求知的最大障碍。这套“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将会扭转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对漫画的偏见。这套书不但蕴含着大量丰富的科学知识,更教育孩子们在面对困难与逆境时,要勇往直前,要有勇气有毅力。
读漫画和读绘本一样,都需要有“读图”的技巧。以第一章《走向撒哈拉》为例,连题图算上,总共有40张大大小小的图。这些图中,既有鸟瞰式的埃及首都的远景图,也有展现人物表情的特写图,更多的是连续故事的情节图。从这些图中我们可以形象简洁地看到埃及的地貌,人们的衣着风俗,这就是图画远胜文字的地方。第二,漫画场景中还有个很重要的元素——类似泡泡的文字对话框,它们通过细微的外框形状区别和文字内容来反映漫画角色的情感。如果单单把漫画中的文字拿出来读,不看图的话,我们很难知道故事到底在讲什么。第三,漫画的画面跳跃感很强,有时它的画面排序不依常理,与普通人的阅读顺序反差很大。这些元素都是漫画有别于文字书、图画书(狭义上的,即“绘本”)的,也是不少成年人讨厌漫画,读不懂这些书的主要原因。常读漫画的孩子,在写作文时都会受到漫画的影响,语言跳跃性大,不连贯,这是漫画的负作用之一,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警惕。
因此,我在和女儿亲子共读《撒哈拉沙漠求生记》时,我不但会读出“泡泡”中的对话等文字,还会引导着女儿把图中的东西读出来,把一张张跳跃的图画串讲起来。比如第一章里有一张图:叔叔正在练习单手倒立,他得意地喊:“我是无敌的特种兵!”旁边的列奥和宝萝说:“哎哟!咱们离他远点儿吧!太丢脸了……”如果只读出这么多,那就会漏掉许多重要的细节:列奥和宝萝“唰”地一退三尺远,脸上满是无奈和鄙夷的表情;叔叔“呼”地一跃,倒立起来,“嘶”的一声不知道是上衣,还是裤子撕裂了;更糟糕的是“啪”的一声,钱包也从口袋里掉了出来,但叔叔只顾耍酷,没有发现。而列奥、宝萝退避三舍,更看不见了。这就为后来的三人露宿街头埋下了伏笔。
前面讲过,漫画的画面跳跃感很强,因此,就需要我们给加上恰当的过渡语,帮助孩子理清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对低幼儿童和第一次看漫画的孩子。还举第一章中的例子,紧接着刚才掉钱包的那张图,就是一张比较大的图画:此时,三人面前已经堆满了许多东西,满满三大包,地上还堆了一堆,数一数,还真不少,有:小刀、急救药箱、水囊、书、水壶、指南针、地图、照相机、三四个杯子,一个沙漠小桶(桶里有小铲子),两个小勺子,一瓶补盐胶囊、地上还掉了七颗,还有一块类似毛巾的东西。叔叔手拿手电筒,嘻嘻嘻地笑:“现在差不多都准备齐了吧?指南针、刀……”;宝萝是一脸的不情愿:“快把您的贝蕾帽摘了吧!那么多油,脏死了。”;列奥则是两眼放光,对着镜头大喊:“还有我永远的必需品--丛林刀!”这时,我们只需要在这两张画中间加上一句话,图与图就联系起来了:“他们买靴子、买墨镜,补齐了来之前忘记买的东西,于是他们一起检查行李……”
综上所述,亲子共读时,家长朗读给孩子听的内容不能仅仅是书上的那点文字,应该有所发挥,有所补充,把不完整的变完整,把不连贯的变连贯,要随时给孩子指出阅读时容易忽略掉的细节。读漫画、读图画书如此,读文字书也一样,看云老师在领着孩子们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时,总爱“加些料”,加一些书上没有的文字,但对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增强儿童的理解能力颇有助力。
二、亲子共读,关键在“交流”
《撒哈拉沙漠求生记》是一本科学漫画书,在故事中藏有不少科学知识。因此,阅读过程中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交流有讨论的意思,有的地方需要引导孩子想象,有的地方需要让孩子复述,有的地方需要让孩子慢慢欣赏,有的地方需要让孩子动手试一试、身体动一动……
以第七章《找水记》为例,这章主要讲了在沙漠中如何就地取水的科学知识。在亲子阅读时,以下几处地方千万不可匆匆读过,应该停下来讨论一下:
1、在水只剩下一口的时候,应该先给谁喝?
“沥沥啦啦”,水袋都见底了。每人喝一口吧!宝萝先喝!叔叔把水杯递给宝萝,宝萝笑着接过水杯说:“做女孩真幸福!”“咕嘟”,宝萝喝了一大口,抹了抹嘴角,满足地说:“啊!”列奥馋得直流口水,双手接过杯子,说:“谢谢你!”突然,手中的杯子被叔叔夺走了,“你连长幼有序都不懂吗?该我了!”叔叔凶神恶煞地说。列奥嚎啕大哭,泪水流成了两条小瀑布。“又能活命了。给,都喝了吧!”叔叔把杯子递给列奥。列奥高高举起杯子,“嘀嗒”,只滴出来一两滴水,他绝望地大叫:“啊……没了!”
读到这儿,女儿呵呵地笑了,她觉得列奥的表情很好玩。这真是饱女儿不知饿列奥的渴呀!这时,我对女儿说:“你在外面跑了一大圈回来,最想干什么?”女儿说:“当然是喝水啦!上次,我上完体育课回到家,连喝了三大碗水呢!”我说:“是啊!故事中的这三个人也一样,十分的渴,特别是列奥,轮到他了,没有水了,他是多么的难过呀!你看他绝望地趴在地上了。”女儿点了点头。我问她:“你知道为什么水要先让宝萝喝吗?”女儿说:“这个我知道,女生优先!”“那为什么第二个喝水的是叔叔呢?”女儿又读了读,说:“叔叔说了长幼有序,应该先让长辈喝。”我说:“对,女生优先,长辈优先,这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但是,叔叔也有不对的地方,你知道吗?”“他不应该把水全喝了。”“不对,他应该先让列奥喝,因为列奥是儿童呀!儿童是需要保护的。”
在下一幅图中:列奥趴在地上说:“呜……,骆驼啊,你一定也渴了。”叔叔说:“别担心,那家伙喝一次水能顶两星期呢!”骆驼一边想着美味的胡萝卜,一边说:“这家伙不配当叔叔!”这是作者借骆驼的话对叔叔进行的谴责。另外,这里渗透了一个科学小知识,骆驼能耐饥渴。在第4章结束的“知识盘点”中,详细介绍了骆驼这种动物,有文字、有照片、还有讲解图,我又带着女儿复习了这段知识。当读到“骆驼平时很温顺,但不满意时会喷唾沫或用脚乱踢,非常危险。”女儿想起了36、37页的那些图画,又翻回去看,哈哈大笑。
2、在沙漠中如何就地取水呢?
在沙漠中生存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水,因为沙漠本来就是缺少水的地方。所以,沙漠生存秘笈第一条就是多准备水。那么怎么在沙漠中就地取水呢?我问女儿:“你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女儿说:“接雨水,向地下挖……”我说:“这些方法也可以,但雨水不是说有就有,这地下水在沙漠中可不好挖。我们看看书中用的是什么办法?”
书中主要介绍了三种方法,一是用塑料袋套在刺槐的树叶上,扎紧袋口,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采集露水;二是挤沙柳树根采集水;三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坑底铺上塑料布,压上石头,利用夜晚降温石头上结露的方法采集露水,也叫“露水井”。像这种“露水井”的装置,我在别的书上也看过,不过有些区别:选一种能渗水的塑料布,铺在坑里,但塑料布下面放一个大碗,塑料布上方放一块较轻的石头,让露水都渗流到碗里。这样,就不用像漫画中的列奥一样,像狗似的趴在石头上舔水喝了,当然也不用电话卡刮水了。
我用笔简单地给女儿画了这第四种方法,女儿连说妙。
3、每章节后面的“沙漠生存常识”,也要给孩子读一读。
第7章后面主要结合本章内容讲了三个知识点:一是“露的成因”;二是“什么是沸腾作用?”三是“沙漠里的植物”。其中,那个“沙漠香瓜”,在后面的故事中还会出现,一定要讲给孩子听。等讲到那段故事时,不妨回过头来再读一读这段知识。
女儿最感兴趣的“知识链接”是第15、16章的“沙漠生存常识”。先讲的是呼救信号中的身体信号,再讲的是地面标识。我带着女儿按照图示做了一遍这11个身体信号。读了大半天的书,做一做这些“体操”,还真不错呢!
这本科学漫画书中,像前面所说的这样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因此,即使我们和孩子读第一遍时,没有读到,有所疏漏,也没有什么,因为“好书不厌百回读”,当第二次、第三次……阅读时,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那该有多好啊!更何况,第一遍朗读时,缺乏耐心的孩子是不太喜欢总是打断故事的情节的,当你唠唠叨叨的时候,他已经迫不急待地翻到后面去了。因此,一定要注意,第一遍给孩子朗读时,一定要尽量不要打断故事的节奏,一口气读下来。上面的亲子共读的记录,有不少是我和女儿第二遍读这本书的时候的一些交流,因为没有了情节的牵绊,孩子才有可能对一些深层次的、细节性的问题,和大人展开讨论和交流。
三、亲子共读,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
六年多坚持“亲子共读”的经验告诉我:亲子阅读不仅开阔了女儿的视野,丰富了她的词汇,女儿的老师就夸奖过她,说女儿的词汇量是班级中最多的两个孩子之一。她妈妈也经常为女儿嘴里时不时蹦出的新词而惊讶。更重要的是亲子共读养成了女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每天女儿晚上都要和我读上至少一个小时的书才去睡觉。这种积极的“我要读”,我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了,但肯定不会是两三年前。
亲子共读使我和女儿的关系更加密切。现在只要谁要说我的“坏话”,女儿肯定会冲上去和她或他争辩。我妻子说:“这女儿白养了!一点儿也不心疼我,光向着她爸!”我在一旁呵呵地乐……
亲子共读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在没有女儿之前,甚至是在2007年底接触绘本之前,我对“儿童阅读”是一无所知的。当时,我的词典里只有“课外阅读”这个词,当时,我组建的班级书库中大多数都是作文选之类的书籍,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口味的、高水平的“童书”。只到有了女儿,我的阅读视野逐渐扩大,对童书也有了全面的认识,这时,“课外阅读”这个词才替换升级成了“儿童阅读”。感谢女儿,感谢武凤霞老师播种的“绘本之种”,感谢校讯通奖励给我的《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女儿,没有亲子共读,我怎能读到像《撒哈拉沙漠求生记》一样这么好看又富有科学性的童书呢?我怎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去北非的沙漠中历险呢?我想,现实中的我,这一辈子都可能没有机会到那里去游历,看看金字塔,吹吹大沙暴。这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呀!
最后,我引用蓝袋鼠亲子阅读网站的一项研究成果来结束我的文章:
“亲子阅读具有“双主体”的特点,关于孩子作为阅读主体的研究也日渐增多。……而另一方面,家长在这场亲子阅读活动中,也是主体的角色。应该说,作为客体的读本,其阅读对象还是以孩子为主的。亲子阅读的家长,即是要在读本中,认识和发掘出以孩子为视角的人性价值,反观自身经已丧失的童贞,在自身接受熏陶和洗礼的同时,对孩子作出相应的帮助和引导。而同时,孩子也可能凭着他与读本的天生契合,在家长触觉不及的地方,给予家长以细节和灵感的开启。至此,家长和孩子即完成了亲子阅读活动的相互启明、相互馈赠、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