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孩子上不上语言班而征求我意见的,不是一位两位朋友了。这些家长的共同想法是,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倒是其次,主要还是锻炼孩子的胆量,希望孩子能够经过训练而落落大方。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是值得肯定的。的确,能力的表现,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如果家长们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心态培养上,这是个好事儿。
那么,语言班能不能帮助孩子实现愿望呢?该不该让孩子上语言班呢?
我们学校这这一年中,举行了两次讲故事比赛。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二年级的孩子讲得比三四年级的孩子好,三四年级的孩子讲得又比五六年级的孩子好。关于这一点,我的认识是,孩子越大,顾虑越多,因为拘谨而想象力渐渐弱化,表现力也在下降。这真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进一步留心,又发现,那些上过语言班的孩子,能够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而且得分很高,甚至可以说是大出风头。显然,他们的抑扬顿挫,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微笑或撅嘴,他们的举手投足,都是非常合适的——这种合适自然是我们大人们认为的合适,几乎无可挑剔。
不过我并不喜欢。
你看,在台上小朋友讲故事的时候,台下就有好几个孩子会得意洋洋地跟着讲——一字不错,还会得意洋洋地跟着比划——一点不差。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上语言班的孩子,他们的所有的抑扬顿挫、他们的所有的眼神、他们的所有的微笑或撅嘴……不是他们出于他们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而是被老师们给规定的并一次次训练出来的,也就是说——被强加的。
那么,在这种精彩表现的背后是什么?
我认为,这样的表演缺少了一个“真”,那么其表现出来的“美”就不是真的美。
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教育观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中,最重要的不是眼前得的某个奖,不是被大人们夸表现得如何好。孩子就是孩子,他或她应该像孩子一样生机勃勃地活着。就讲故事这样的语言活动而言,孩子需要的是感受故事本身带给他或她的愉悦、感动或思考,需要在听、读和讲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是个性的、主动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而不能成为被要求的、被限制的。在老师们的所谓指导下,孩子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实际上是被剥夺了这样的成长机会。正如现在上了小学的孩子们,抱着所谓参考书找答案来对付老师的提问、应付家庭作业,连个组词都要照抄了事,看上去是一片锦绣,其实完全苍白无力,久而久之他们就懒得动脑筋了,也不会动脑筋了。
所以,聪明的成人,应该做的是引领——我们要做指路人,而不是教练员。
我的女儿是上过语言班的。作为家长,我们并不完全排斥兴趣班,我们的原则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一定要真正以“兴趣”为准绳。
有没有好处呢?还真有,立竿见影。在那以前,我家女儿因为在班里是年龄最小的,所以多少有些怯场,在儿歌比赛、讲故事比赛的时候,总不够大方。而上了不过几节语言班,登了几次台,就在幼儿园讲故事比赛总决赛中脱颖而出,得了个第一名,令老师们家长们刮目相看。
但是我们还是决定不再继续上了。
妞自己说了,上课
我们则是不想让孩子成为流水作业的产品。
她哪怕不参加什么比赛,不得什么大奖,就那么自己坐在娃娃们中间,自己讲个好长好长的故事也不疲倦,还会自己笑,自己唱歌,自己手舞足蹈。不就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