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是否能顺利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合力。若一个环节跟不上或者出现链接断开,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父母所始料未及的问题。
任教这么多年,每学期都会遇到留守孩子的问题,学习习惯较差,上课交头接耳,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甚至抄袭别人的,在家不听爷爷奶奶的话,惹家长和老师生气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家长和老师,给学校教育和社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谁的责任?
现在许多村里的年轻人都离乡背井去外工作,孩子在家上学,一般住在周托或寄宿学校,两周回家一次。回家也只见到爷爷奶奶,父母子女之间电话联系,父母有什么事只能遥控指挥:“叮咛孩子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等。”然,这些分量很重,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话语,通过电话或网络传递,只化作轻描淡写、无关痛痒传进孩子耳中,这边耳朵听,那边耳朵出,这些怎抵得上网络游戏和同学之间闲聊地诱惑。家长给孩子买手机本来是处于安全考虑,随时可以了解孩子在校动向,没想到网络的普及,手机成了孩子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甚至比家人和朋友都亲近。不但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占用了孩子的学习时间,还浪费了家长不少辛苦钱。
父母出外打工挣钱,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让自己的下一代能过上好日子,几个月或一年不见孩子,见了孩子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不舍得亏欠孩子,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甚至手机也要玩好的,送好的学校读书,甚至想让孩子替自己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父母在外工作,见识了城市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不惜花钱供孩子读书,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和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孩子吃住在校,家长疏于管教,孩子思想有波动,也未能得到家长的及时疏导。再说,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不太懂得怎么教育孙子,甚至会娇生惯养。因此有部分留守儿童只看到城里的人多热闹,却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不懂得珍惜学习时间,成绩也不会好。
物质生活的改善,在孩子看来来得太容易,他们没看到父母熬夜加班,在烈日下、寒冬里工作的情景(其实,孩子花的每一块钱也是父母牙缝里节省下来的),好像父母不费什么事就能挣很多钱。因此,体会不了父母在外工作的辛苦和劳累。
孩子从小离开父母,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教育,养不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因此许多孩子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不懂得珍惜学习时间,成绩就不会好。
如果在小学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到了中学孩子不懂得如何自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成绩也不会好。再者十多岁的孩子正是叛逆期,比较情绪化。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什么都懂,家长的话他们不听,喜欢我行我素,固执己见。其实,他们还是孩子,心智不健全,身体、思想正在成长中。
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和老师也想尽了办法,但收效甚微。孩子的教育问题困扰着在外工作的家长们,他们一边思念孩子,一边担心孩子的学习,不知如何是好。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而伤心难过。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学校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家长如果不出外工作,家里每人一亩地,勉强够一家人吃饭,平时的花销几乎为0,因此家长又不能不去打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在每天的思念和无心思学习中度过,家长在工作的忙碌和对孩子的牵挂中生活着,为孩子的事焦急着。我曾教过一个学生,饭间趴在课桌上,无精打采、满腹心事的样子。我问他:“你怎么了?”他回答说:“我想妈妈了!”说着就流下眼泪。于是,让他用我的手机给妈妈打了电话,那边的妈妈也落下泪来,母子连心,有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呢。最后,经过沟通,这位妈妈说:“我年后就不出门打工了,留在家里陪孩子。”果然,年后这孩子每天乐呵呵的,学习成绩也上来了。
由此可知,孩子对父母的渴望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学习。孩子需要父母的温暖怀抱,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疼爱,但没能及时得到,这种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出外挣钱的同时,家长能否带着孩子一起,在工作的当地就读,这样可以解决留守孩子的上学问题和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支持,有些地方在逐步实行这种教育方式,让在外打工者的子女在当地上学。
不能带孩子去上学的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而不是言语上的训斥和教训,用心温暖心,朋友般的与子女相处,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在学校,教师要多关注这些孩子,注意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察觉心里波动,及时进行沟通,有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尽力让孩子得到班集体的温暖。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愿每一位父母多关心自己的孩子;真的很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一片自由阳光温暖的天空下,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