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课堂上的即时即地即问题。
课堂上的即时即地即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因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差距,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呈现出“富”“中”“贫”三类,那类比较富裕的都是一些“不用扬鞭自奋蹄”型,无论老师采取怎样的讲课方式,他们总是踊跃发言、思维灵敏、最先学会学透,他们是我们老师的最爱,是给予我们上课动力的希望,是最让我们引以为傲、最省心的一类,我们每天都在盼望着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他们的摸样,我们为此而努力着、拼搏着。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学生中出现“贫困”的例子是不可更改的事实,无论哪个班级
都存在一批搅和课堂秩序、让我们“头疼”的人员,他们耗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课堂上,他们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为了让他们能尽快融入班级集体的洪流中,我们可谓是绞尽了脑汁(扶贫兵法),于是一个个小顽童在我们的“决不放弃”的策略面前,多多少少都有了提升。
可是,还有一批“中间”分子,他们是课堂上的“沉默一族”,也是最容易让我们“忽略”的一族。调皮捣蛋、扰乱课堂没有他们,踊跃发言、积极动脑也没有他们,他们总处于观望状态,没有激情、没有动力,但是因为他们从不给老师制造麻烦,所以我们会无意识的“忽略”他们。那么让我们仔细想想:上课是一个孩子学习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孩子在集体里面日复一日的总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在课堂上没有“被需要”的感觉,没有“主人”的意识,日久天长,他们就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即便是潜力很大的孩子,慢慢的他们就真的会“泯然众人矣”。
而且在我们的身边,这些“中间”分子占的分值很大,他们几乎就是我们课堂的“中流砥柱”,他们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成功与否,怎样给这些“沉默一族”注入学习的动力是我们做老师的尤其需要探讨的课题,我的做法是:
【刻意的给他们创造机会】
利用我们做老师的在学生心目中的天然既存的威望,刻意的在课堂上给那些孩子制造表现的机会,比如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刻意的留给他们表现,对他们的每一次不出色的表现,老师要用自己的赞许眼神、竖大拇指的动作和一些夸张的态势补足他们流失的信心,激起他们表现的欲望;实在不善言辞者,那就把三尺讲台让给他们,让他们去写去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在班级的地位,从而激起他们表现的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利用好伙伴效应】
再不喜表现的孩子,也愿意得到同龄伙伴的认可,尤其害怕受到大家的排斥,这是铁定的真理。
所以每周的明星评选,我们班都有一项“合作明星”评选,要想评为明星小组,必须做到分工合理快捷,小组成员踊跃发言,即便没有到台上展示,但是小组成员会倾听,能够发现问题并踊跃质疑等,在评选时如果因为某位学生而没有别评上明星小组,那这位先生小姐是要受埋怨的,而且孩子都是“胸无城府”,口无遮拦,指责起别人来那是毫不客气,绝不会留面子的,往往如于浩般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在大家的指责声中,也会低下头去。你想,为了不被埋怨排斥,这些个沉默一族也只好努力地表现自己。
除了小组合作,对付那些人在教室心在外的跑神的喜欢摸索的学生,我常用的是“株连法”,一人不听课整组被扣分,在我们黑板的右侧有一个小阵地,是我们班九个组的课堂展示台,每天放学,总结一天的听课状况,然后前两名的小组得奖章,而不得的小组就要查找原因,于是每组扣分的“罪魁祸首”就会受到批评。这也无形调动了那些孩子的内在动力,听课的状态也是逐步提升。
【坚持三个等待】
课堂上的“沉默一族”大多和他们的性格和生活环境有关,不用付出即可拥有一切,电视电脑的无度玩耍直接导致他们出现“三懒”——说话懒、思维懒、动手懒,有的孩子甚至懒到连重复别人的话都懒得张口,每天坐在课堂上,绷着一张没有表情的“平板面孔”,无论你的课设计的怎样的风生水起,都触动不了他们的神经,在他们面前“鼓励、表扬”都显得很苍白。
对于这些懒孩子来说,尤其需要我们做老师的耐心,我们要学会在课堂上等待——等待孩子慢慢思考,等待孩子慢慢发言,等待孩子慢慢动手操作,让他们经常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到获得大家羡慕的快感,那么孩子的信心就会在我们的等待中慢慢树立起来的。
课堂上的即时即地即问题就是把富、中、贫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既不能因为富农学生的出色表现而被蒙蔽,就片面的认为课堂形势一片大好,学生学习动力十足;也不能全神贯注的盯着那几个“动乱分子”而不能自拔,固执的感觉孩子不体谅自己的苦心,伤心生气,结果连自己的讲课都受到影响;同时更不能忽略那些“中农”分子,课堂上老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感觉到您在关注他,要让他不自觉地融入到课堂活动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