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件 大智慧
——记我的一次课堂教学经历
我站在讲台上,照例用目光巡视了一遍全班,特别注意了一下角落里的那个男孩。他正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他是一个被好多老师评价为“差生”的学生,成绩差、纪律差,很让老师头疼,因此被班主任老师排到了最前面的角落里。可我始终觉得他虽然调皮却不失机灵,虽然学习很差但很有创意,因此,每节课我都格外注意他,希望能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促使他积极进步。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所写的《斑羚飞渡》。文意大致是:七八十只斑羚被狩猎队逼到了一座悬崖边,隔河对峙的山峰和这座悬崖相距约六米,斑羚虽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但一般只能跳四米,最健壮的公斑羚最多也只能跳出五米远。处于生死关头的斑羚,想到了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而作为牺牲者的那一半斑羚却从容地走向了死亡。整个故事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很能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主旨,我要求学生先是自由读,接着挑选学生示范读,最后齐读,读出文意,读出感情。经过多遍朗读,陷入绝境的斑羚群表现出来的镇定和智慧深深地打动了每个学生,他们都被斑羚在生死的断弦上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牺牲精神感动了,尤其是那个男孩,我注意到,当他抬起头来的时候,眼晴里亮亮的。
接下来我们分析故事情节,绝境求生、飞渡获生、头羊自尽,一个个精彩的情节刻画将故事步步推向了高潮,同学们都在为斑羚的智慧赞叹,为斑羚的悲剧结局惋惜,我欣赏地巡视着所有学生,为自己能调动起学生的感情而自豪。
突然,我听到那个男孩大声说:“其实它们不用死!”
我和同学们一起诧异地看着他,也许他没有料到自己的话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便先红了脸,嗫嚅着说:“至少,不用死这么多……”难得他有话要说,我鼓励他说下去,没想到,他虽然很紧张,但说起话来条理很清晰:
“如果斑羚们齐心协力冲出去,即使狩猎队有猎狗和猎枪,他们也能减少牺牲。不会死三四十只那么多。”
冲出去?这可是个全新的观点,我顿觉眼前一亮,不管它是否可行,这不是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契机吗?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全班学生,请同学们讨论冲出去的办法是否可以减少斑羚的伤亡,并顺势要求学生思考怎样冲出去才更加可行。那个男孩得到了肯定,脸上露出了害羞但自信的微笑。
同学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有的反驳,有的出谋划策,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大大超过了我原来的设想。为了巩固成果,我要求学生课下自由结合写作,可以改写课文,也可以谈论自己的看法。结果,有的学生写出了《斑羚只能飞渡》等为主题的议论文,有的写出了《斑羚逃生记》《反抗的斑羚》等故事,思维都很活跃。
这节课给了我这样一个启示:老师与学生只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要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会有许多意外,也会有许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