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做“万绿丛中一点红”
——读朱永新老师《新教育》心得之一
武陟县嘉应观乡二铺营中心小学 李之梅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一直在读县教研室所统一配发的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一书,读着朱老师那发自肺腑的文字,想着中国教育当今存在的一些弊端,心中也是如波涛般汹涌澎湃,感慨颇多,现在用博文的形式一一写出,与大家一起共享。
在《新教育》一书第十章为《新教育的九大定律》,其中一条定律是《特色就是卓越》,朱老师从一个小故事开始谈起: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要从一班普通工人中物色一名管理人员,工地负责人领着他在工地转了一圈,问他有没有合适的人选,老板指着那个穿红衣服的人说:“就是他了!工地上其他人都穿蓝衣服,只有他例外……有特色的人往往有追求,有成就。”后来的事实证明:老板的想法完全正确。
由这个小故事,朱老师谈到了当今的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针对一些薄弱学校的生存艰难问题,朱老师认为,“特色就是卓越,特色就是鹤立鸡群”,一所薄弱学校一旦有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无疑找到了走出困境、破解难题的一道途径,因为这些薄弱学校与一些重点学校和名校相比,去跟人家拼教学成绩,拼升学率,肯定是鸡蛋碰石头,但如果能够找到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就能够在名校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苏州六中把自己学校的特色定位在艺术教育上,短短几年时间,就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省级验收,吴江市同里第二小学在学生的写字教育方面倾注了特别多的心血和精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学生们的整体写字水平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处于一流水平。
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特色学校也比比皆是,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在绝代芳华校长的正确引领下,从建校之初就以新教育实验为突破口,自主开发出“天天成长课”,摸索出“学生自主达标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阅读课”、“国旗下经典诵读”、“四棵柳读书沙龙”、“相约第五节”、“海棠诗会”等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使这所刚刚成立不久的学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不到五年的时间,不仅在教育教学成绩上在当地名列前茅,更可贵的是以薛海波老师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开始迅速成长,从学校走出焦作,走向全国,学校也因此声名鹊起,被《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新教育》等省内外媒体争相报道,我想:这所学校的迅速成名,与他们从学校刚刚成立之初,就选定了新教育实验为自己的特色是分不开的,随着学校特色的不断彰显,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一些优秀的师资和生源也水到渠成,慕名而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也会走上良性发展的正确轨道。
一个学校的成名需要特色,一个优秀教师的迅速成长何尝不需要特色呢?全国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山东省临淄区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带领着小蚂蚁班里的孩子们穿越一个个绘本,一本本童书,坚持每周给学生家长写一封信,与每一个孩子用便笺进行交流,每天早晨用诗歌、国画、音乐、对联等形式和孩子们一起穿越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使班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充实丰富的小学五年生活,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总平均分比第二名高出十几分,而常丽华老师也凭借着自己的新教育特色,不仅由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全国新教育榜样教师,还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08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不仅如此,我们新教育的快乐小荷老师、小舟成群老师、小风习习老师、河南麦子老师、莞尔老师,由何尝不是凭借着新教育的特色而迅速成长。
特色是什么?特色就是能够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特色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专,特色就是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压轴的超高难度动作;特色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老师们,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专业成长将凭借什么特色作为平台向上生长,同行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通过和大家的努力,把我们的班级打造为有特色的“完美教室”,让我们的学生分别学有所长,让我们自己成为那春光灿烂的花园中,万绿丛中的那一抹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