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过”到“学会”
从“课内”到“课外”
---期待语文课的美丽转身
——名师培训研修日志(五)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量。吴教授提出的要转变的第五个观念:
转变五:从“教过”到“学会”——强化学生语文实践
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老师练嘴巴、练口才。而是让学生扎扎实实的学会。所以要跟进练习,习得,学会。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吴教授举了课例《祖父的园子》:
片段一:学习的自主
浏览全文,写出脑海里冒出来的词语,把这些初步感受变为问题。
片段二:概括的精准
萧红在园子里干了哪些事,圈出关键词。
片段三:读写的迁移
认识通过人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把一件事写得比较具体。
师:萧红所写的九件事中,写得最具体的是——
生:铲地
师:说话要有依据,凭什么说“铲地”写得最具体?
生1:铲地写的节数多,有九个小节呢!字数也多。
师:对,以后如果我们要写具体一件事,就要多写写几个小节,多写点字。
生2:“铲地”这一段中有我与祖父的对话,其他事情的叙述中3没有。
师:对!同学们记住,我们在写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能抓住对话来描写,那就能把这件事写得比较具体。
生3:“铲地”这一段落中写了祖父的笑,笑了很多次。
师:说明什么?
生:通过写人的神态也可以写具体。
师:由此看来,我们要让一件事写得比较具体,还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
片段四:认识借景抒情
体会“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感受萧红借景物的自由来表达她自由的心境。认识借景抒情。
片段五:句子训练
我愿意( ),就( )。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表达方法涵盖的内容很广,如遣词造句之精妙、组织语言之独到、布局谋篇之新颖等都属此范畴。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在阅读中理清层次,在阅读中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固化文章中的表达方法,然后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文为我用,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特殊的语言形式,如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反复句式等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要掌握它也要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训练。就像画家不能离开基本素描、构图和色彩等技法的训练一样。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最佳范本。对文章中作家个性化言语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大量的形式仿写构成意义集合,有利于学生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转变六:从“课内”到“课外”——促进课外阅读课堂化
“读书”是2011版课标关键词之五。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单靠教材上的十几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那学生如何来阅读课外的文章呢?这需要教师课内阅读的指导。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要落实重点训练课文,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互相结合及补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引导把这些方法地迁移到日常的阅读中去。
吴教授的报告既有方向性的引领,又有策略性的方法,实在令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