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短期集中培训心得
在西南大学名师短期集中培训开班学习的第一天,我就被李大圣、李达武教授的报告深深震撼了。两位教授渊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幽默的谈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带给我最为深刻的感受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争做有效教学的研究者和践行者。
关于“有效教学”的认识
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费时耗力对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式的发展。为突破无效低效的教学瓶颈,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有效教学改革应成为各学校教改教研的重头戏。李大圣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的八个观点》的报告,给我们上了关键而又及时的一课。李教授指出,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而有效教学则是课堂改革的“深水区”。何为有效教学?它是能够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堂师生交往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是其内涵,课堂师生交往是其本质,学生感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学有针对性是有效教学的充分条件。有效教学应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本课程,应坚持始终着眼于有意义学习的学本原则,以提高学生学习和生命为质本目的。概括言之,有效教学是须有复杂理论视野,凸显生本、质本、学本价值立场,有良好效果的教学。
关于“有效教学”的策略
那么,有效教学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李大圣教授和李达武教授的报告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是万能的。最优化教学是各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我们教学的着力点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到底是以读为主好,还是训练为主好,到底是凸显人文性,还是更多凸显工具性这些具体问题的选择上,而是应当深入地去思考,去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我们又该怎样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实现了真正意义的高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在有效教学的实施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为主体的“双为主”原则,高质量的教,主动的学和亲密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三个必要条件。我们不能盲目学习一些实验学校的经验和做法,而应该报以审视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寻找最为科学的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还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李教授在报告中所说,一个人有了好的状态和积极性,任何事情都有成功的可能。我们作为教师,重要的是感召人,鼓舞人,激励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打开从内开启的门,而不能替他们打开这扇门,更不能给他们关上门还关上了窗。在报告中有这样一段录像很耐人寻味:一位老师让学生在一个黑箱子里摸索,看看箱子里究竟装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一只刺猬,有的说是恐龙的尾巴。最终箱子打开,里面只有一堆鸡毛掸子、碎布头之类的破烂,和一只冲了气的橡胶手套,从而使学生明白——想象力是我们的第三只手,它能带领人们以另外一种方式去触摸世界。这位教师有意识的将该环节中的教学放慢了,拉长了,细化了。真正做到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学习的积极性。虽说时间放慢了,却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关于“有效教学”的践行
李达武老师的课则是对有效教学的最好诠释。她在传统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大胆引入“古诗新唱”,使自己的课堂生动、高效,活泼,灵动,让听课的学生歌之舞之,如痴如醉。李老师的课堂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根本原因在于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又该如何落实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学生该学什么,最想怎么学。其次,我们要勇于创新自己的课堂。有了目标和方向,要大胆尝试,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去发现一条属于自己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之路。
博采众长,摸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奋蹄扬鞭,争做语文有效教学的践行者。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