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就自我 丰富文化积淀
下午的讲座是来自华中师大的夏家法老师,他的讲座内容是关于于老师的“五重教学”,对于老师的教学理念进行解读和宣传,主题词有三个:学习,传播,发扬。对于他的报告内容我不做评价,不做记录,只对他讲的内容给我的启发来谈我的感受。
我们习惯于说起来教育思想的时候,总是把西方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引进来,甚至说我们中国是缺少教育思想的,至少是我们的教育思想没有体系,尤其是进入近现代社会,当代就更不用说了,这一点总让人会觉得我们本土的教师缺少某些底气。这种观点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却不是没有商榷的地方的。我们一定是在某些环节上让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今天的中国有哪些教育家?我们总能看到国外的某些教育著作在全国的排行榜上成为畅销书,而且影响世界,我们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书籍可以和其他类的书籍抗衡?这都是问题。
中间有一个问答交流,许多人纷纷抓住机会,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还有一个小姑娘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还哭了。还有几个是自费参加这个研修班的。这让我真的感动了,同屋的邓老师在休息的时候回到房间,眼睛红红的,他说让自己感性的哭了一把。的确,这是许多人身上的某种精神感染了我们。因为我看到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故事,但缺少的是信仰,拥有了信仰,我们的步伐才会变得更加坚定,我们才会明白沉下心来,投入进去,静静的做一些事,相信自己,就会成功。
我从报告中学到的东西不多,但更多的是从于老师的身上学到了许多。把每个教学环节都生活化,还原到生活的场景之中,用原始的生活场景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模拟生活的场景让人笑声不断,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检查,都会用到口语交际,让课堂有了情趣。
我想起了课堂节奏这个词语,一节课,也要有谋篇布局,也要有紧凑舒缓,也要有起承转合,也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要像一部小说或者电影一样曲折丰富而感人。这就是一件艺术品,是出自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
这是刘敏威老师的报告,讲的是《红楼梦》的导读。她以“红楼诗词”作为引子,从讲故事引出诗词歌赋,然后进行理解,再接着运用各种形式的诵读来达到最后的背诵,进而让学生走进整本《红楼梦》。这个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刘敏威老师讲《小红楼》
但是,我的思考是,这是由个人喜好和专长而做出来的导读,也是一个系列工程。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老师丰厚的艺术细胞作为基础,否则,就无法达到她所要求的地步。这不是普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乃至家庭能完成的工作。
另外,我的思考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引领重要,作为阅读我们应该大力支持。但是,如果把自己最基本的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丢掉了,或者走偏了,舍本逐末或者中心重点有所偏离,那么就是危险的。
当然,更多的还是值得我思考和借鉴的,对名著的导读应该找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因为我也做这一块,一直钟爱《水浒传》——这一点和师父相投——也做了一些,切入点当然是不一样的。用一种新的架构来解读名著,这是很好的方式。
从刘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优秀教师需要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来自于自己对知识不断执着的钻研,把知识要研究透彻的一种做学问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种精雕细刻的精神。
做一个师父说的那样的文化人,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露一手,怎么样才能在露一手的时候而不至于见了底,这才是一个老师要努力去追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