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桃李芬芳时
——献给母校50周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征程半个世纪,适逢回首之际,遥望:母校50华诞之路程,恰如青天之路,艰难而前行,困倔而奋发,大浪淘沙,稳健如此;前瞻:伏枥翘望,世纪之初,历经特色发展之程,开始新的奋飞之旅。
往事如昔,恍惚至今。一介书生,出母校之胸怀,入母校之桃园,履行并感受着这份同样的职责与荣耀,身心肺腑,值此之际,献上最真挚的祝愿:愿母校在未来的日子里,前程似锦,欣欣向荣。
母校三中座落于安阳市中心偏北之地,负教诲培养普及高中教育之职。母校面积虽不大,但布局合理、环境幽雅,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不亚于市重点中学。虽名气不及一中之张扬显赫,亦不如二中、六中之人脉旺盛,但却是在我市高中教育的中坚——在我市高中力量整体薄弱的前提下——为那些初中迷途的学生点亮了新的希望。
但凡来三中上学的,如我,大多怀揣着自己的大学梦,却不愿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只是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和家人的热切期望在坚持的学习着。以至于重点无望,只好到这里,继续着自己的学习之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我从这里学习毕业后,我发现,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里,圆了我的大学梦;在这里,培养了我怎样面对学习和生活的真实品格。
虽然说大学时代是真正独立自主的阶段,但中学时代却是一个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初来三中,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缺乏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也不出众的我,和少数同学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学校领导根据学生特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措——开设艺术特长生班,且设音乐、美术两个班。
无疑是对我们这些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又有点艺术细胞的学生是个特大喜讯。因为在当时,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高考只考四门学科,数学是参考分,不计入高考总分的;另外就是艺术院校的分数线要比普通高考的分数线要低出很多。
虽说三中早在90年就有招艺术特长生的先例,但在当时只是个别学生,并没有组成班级。原因是在90年代初,这里的人们思想还不是很开放,“十年苦读,一朝登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在当时,社会舆论对这种学习成绩一般的艺术特长生视为“非正当渠道”“走捷径”,而不为世人所称道,况且学艺术考大学也是把 “双刃剑”,因为不学数学,学生的专业课过了还好,如果专业课不过,就等于考大学无望了,为此,甚至为世人所诟,另外,因为当时的专业教师甚少,学生少也就不足为怪了。
要知道象这样组成两个班的规模的学校,在当时的高中教育届无疑是一种冒险,也开了一个先河。这样的决定不仅是在我校的办学史上是个先例,也是安阳市的教育届也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我们93级学生无疑是学校这次决策的第一批受益者。当时我选择的是音乐班。学校为我们这些学生不惜耗费大量资金,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教室,购买钢琴,外聘音乐教师等等,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要知道,在当时的年代,花这样的专项资金来为学生服务,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我们班也没有辜负学校对我们的期望。在班主任王世营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的努力拼搏着。他告诉我们:勤能补拙,成功在于坚持,只要咬牙坚持到高考前的最后一秒,就一定能成功!
我们同学们被这句话深深的激励着。学习基础薄弱的我们,开始了勤奋和坚持:早上,我们顶着星星上路;晚上,我们伴着星辉返回。即如是课间,我们班都很少出教室。为此,班主任几次因为我们下课不出去,还经常把我们往外赶。在这段学习的日子里,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韧的品格,也是我人生中重要的性格形成阶段。这段记忆在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何时何地想来,都彰显弥足珍贵。
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我们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回报——我们06年艺术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升学率接近100%,其中重点院校和本科院校占10%,其他大多生入师范院校。要知道象我们这些入学成绩偏低的学生所组成的班级,到如此高的升学率,不仅在我们校史上无先例,就是拿到我市的重点中学,也是不多见的。
往事如烟,时至今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我。每每想起这些往事,都还历历在目、映入眼帘。母校50年华诞之际,我要感谢,感谢三中的校领导,是你们给我们这些学习成绩一般且有怀揣大学梦的学生们,圆了我们的梦想,为我们选择了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实现了我们的人生价值;感谢我们的班主任王世营老师和所有任课老师,是您们的谆谆教诲,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难,坚强的走下去。最后,祝愿母校所有老师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祝愿母校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