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 不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启动学生求异思维的翅膀,吸引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从而叩开儿童数学思维的心扉。
记得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曾这样设计: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1”,接着问学生:“这三个1相等吗?”在学生的回答下用等号把三个“1”连结起来。接着,在第二个“1”的后面写上一个“0”成为“10”,在第三个“1”的后面写上两个“0”成为“100”,再问学生:“现在这三个数还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学生陷入沉思。
通过认真思考,有的说:“1元=10角=100分”,有的说:“1米=10分米=100厘米”。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积极思考。此时,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将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就连平时不受脑筋的学生也议论开了。都争先恐后地说:“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最后提问:“像1、1.0、1.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
简简单单的三个数,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促进思维的情境,构建一个互动的平台,叩开儿童数学思维的心扉,学生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发展,素质才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