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阅读品悟“践行”记作文

2019-09-16 
阅读品悟“践行”记小小蜜蜂虽然年年教学,虽然教书已经二十多年,但是如果每学年都给自己一个,或者一点新的目

阅读品悟“践行”记

   小小蜜蜂

虽然年年教学,虽然教书已经二十多年,但是如果每学年都给自己一个,或者一点新的目标与要求,教书便会变得富有生气与意义。实践“生本”是我新一轮教学的大方向。从开始实验起,一步一个探索:低年级生字词的学习是核心,二年级孩子可以由小老师郭姿含上课,将生字课上得轻松自如,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三年级时,将小老师王子鉴表达理解评价的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于是生本的朗读课也水到渠成。如今,我和孩子们一起步入四年级的殿堂,我们的目标是——实践品悟课,推进品悟课。开学以来,我一点一点实践,一点一点推进,从最初的师生茫然与焦虑中,逐渐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一点点欣喜。即便还不成熟,和理想的状态还有差距,但师生共同“践行”,从不放弃,循循渐进的爬坡——共同成长的过程,却值得记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逐步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三年级下学期我和孩子们曾尝试品悟课,但一直都没有大的起色。三年级是低年级向中年级过度的阶段。低年级的课文浅显易懂,从三年级开始,要求从表面的理解逐渐向课文的深层理解,这个跨度如果没有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的确是相当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反思问题,归结为:

1.理解能力问题。(1)既不会抓住关键的字词进行品悟,也不会总结概括提升,当然感受就变得肤浅。(2)找不到思维的链接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知道怎么收集相关资料,即关于前置作业 “相关资料”的准备。如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一课的思考“结合探险队员所处的环境说说为什么没有火,大家便一筹莫展,陷入绝境?”孩子们完全在课文中找句子,而不会“由此及彼”的理解与链接,这样即便是想借助网络,可是却因为不知道搜寻什么,或者搜寻的目标过大,不具体,不明确,而枉然了。二是不知道该怎么在课上进行适时的交流,即关于课堂的“交流展示”学习。课上孩子们的交流会有很大的随机性,因理解能力的局限,即便是有些孩子收集了相关资料,却无法把握时机,甚至会出现正在交流“此”问题,孩子却把“彼”资料加以展示。更糟糕的是,课堂的交流展示学习完全处于被动机械的状态,往往是“课文理解”归理解,“资料搜集”是“搜集”,将资料与理解完全隔离开来回答,非要老师问一个诸如“你收集了哪些资料?”孩子们才知道,哦,要介绍资料了,完全不知道,资料的搜集完全是为课文的理解服务。虽然也做了各种尝试,可能是孩子小,一直也没有太大,太有效的进展与改变。(3)受理解能力的局限,评判和表达能力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小组的学习交流时间更多的表现为是一种展示,或者简单、浅显的问题发现,或者优生发现潜能生一些表面的问题,诸如作业没完成,或完成不认真,而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深入的交流。

2.自信心的问题。(1)准备的不充分,诸如相关资料的准备,有些孩子虽然资料准备了,但并没有认真读一读,展示时读错读不通。更多的则表现为没有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地删选,也就是没有真正的理解,要么大篇幅的读资料,要么虽然引用古诗词,意思却不理解。交流效果不理想,反而挫伤了孩子交流的积极性。这还是有些准备的孩子,而对于那些没准备的孩子,课堂的学习交流就变得更没有信心了。(2)应变的随机性。即便是共同学习一篇课文,共同思考一个大问题,课堂交流学习依然有很大的随机性,这使得一些接受能力慢一些的孩子在应变上相对滞缓一些。而在应对新的学习方法上,孩子们还不能得心应手的时候,硬让这些孩子也上台领着全班孩子进行学习交流展示,就变得有些强人所难了。

新学年,我将问题至于心中,开始逐一思考,逐步尝试着解决:

一、问题设计是核心

一篇课文要由一个大问题来统领全文,那么这个问题的设计就变得至关重要。这个问题的设计尽可能的做到三个字:准(找准切入点,既能直指课文主旨,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活(问题不能过于僵化,答案更不能唯一,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解),链(该问题要能够起到链接、梳理的作用)。

为了达成这三个字,在问题的设计上,我往往先自问自答,即便是课文后面有一些现成的问题,我也是要先自我思量斟酌一番,因为这些问题往往符合“准”的要求,但是往往不能达成“活”和“链”的要求。如《孔子和学生》课后问题是“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问题直接指向了课文的重点部分,但在问题的回答理解上就不容易做到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落花生》课后问题是“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第一个问题依然是直接指向了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二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但是指向不是很明确,也不易于课文的梳理。于是我将问题变更为“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落花生式,或者桃子苹果式的人的理解,从而表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观点。”这个问题既涵盖了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更为方便于孩子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解、链接。

黄佳琪:我想对落花生说:“你的用处是默默无闻的,需要一点一点的积累,等到很多日子过后,你就把你的才华展现出来,你是有用的。虽然不伟大,不够体面,但你好比一只毛毛虫,经过时间的考验,你就会脱化成光彩夺目的蝴蝶!”

丁雪莹:落花生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蓬勃而不显露,却为生命提供着不歇的动力。桃子苹果就像我们的眼睛和嘴巴,总是得到人们的称赞。我喜欢落花生式的人,从不争功,不炫耀!

王子鉴:落花生式的人,就好比士兵;苹果式的人就好比将军。没有士兵,将军就不能实现他的才干,就不能称之为将军;没有将军,士兵就变成一盘散沙。

师:想成为苹果式的人,也是需要从落花生式的人做起。无论是落花生式的人,还是苹果式的人,都是文中父亲所期望我们成为的人——

齐:做有用的人。

二、整体感知是基础

曾听走在我们前边实践品悟课的程辉老师说过,第一课时其实很重要,第一课时上扎实了,第二课时的品悟课才能顺理成章。换句话说,第一课时是上好品悟课的基础。那么到底要打好哪些基础呢?哪些基础又是为品和悟奠基的呢?一篇课文,无怪乎字词句段篇,读通、读顺、读好,扫清字词认读的障碍是低年级的要求,中高年级则在概括理解上有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于是我从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理清思路给课文分段”做起。

“概括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使师生对文本的理解达成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课文所表述的对象是人,是物;表达的情感的是赞,是愤。有了共识,就使得对课文大方向理解的趋向性达成了基本的一致性。

“理清思路给课文分段”不仅有利于训练孩子思维表达的条理性,也更是为品悟的展开达成一个多角度交流学习的平台。即解决关于搜集“相关资料”认识模糊的问题。对于整篇课文来说,让刚开始学着品悟的孩子搜集“相关资料”,便显得很不明确,很不具体,操作性也很不强。如《飞向月球》写的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经历,是按照“升空-途中-在月球上”的顺序叙述的。如果让孩子搜集相关资料,便有种大海里随意打捞的感觉,捞到什么是什么。而我们将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具体细化,看看每一部分都分别具体介绍了什么事情?在此基础上,找准自己感兴趣的品悟点,再进行搜集与整理,就有了针对性和有效性。

《飞向月球》这篇课文的学习,也是四年级开学以来实践品悟课,第一次让我感到有点起色与欣喜的课堂。孩子们针对大问题“航天员登月的整个过程中,哪些事使你最感兴趣?由此想到了什么?”找到了许多相关的资料,丰富了本课的学习。如关于途中“失重”部分的学习交流:

商梓菡:我来补充,我还了解到失重会使人折寿。

李欣然:啊?要是我就不当航天员,命都没了。

王奕欢:阿姆斯特朗(今年8月26日去世,享年82岁)要是不登月,是不是就可以活到92岁呢?

师:如果我们一般人都能知道失重会折寿的话,想想宇航员们会不会知道?

学生(齐):会。

师:不愿失去生命,怕死,这是所有人最正常不过的心理,老师也怕死啊,有谁愿意平白失去宝贵的生命呢。生命可不像花,今年败了,明年还能再开;更不像我们写错的字,擦了还能再写一次。一旦失去,就不能有第二次。我们想想看,宇航员们明明知道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已知的,甚至未知的危险,诸如会折寿,会失事等,为什么他们还要冒这样的险呢?

孩子们对宇航员为了科学进步的探索精神、奉献精神的理解变得水到渠成。诸如这样的资料交流还有很多,透过太空舱借助仪器能看到中国的长城,为祖国的伟大文明感到骄傲;了解航天员饮食的变化,感受科学带给生活的乐趣……

在这样的群情激扬中,孩子们对《飞向月球》的课文理解已不再是一篇课文,也不再是艰涩的,平面的,而是由一篇引发出更多文章的相互学习与思考,理解与认识逐渐变成一个立体的,多面的,更为生动具体的丰富、深入,甚至更为深刻的学习。这才是我们所期望的生本课堂啊。

三、方法先行是关键

“总结中心,理清思路”是上好品悟课的基础,有了基础,就一定要引导孩子学会“思维链接”,唯有如此才可能实现“旁征博引”,实现立体化的阅读与理解。

“思维链接”不是说一说“这篇课文都讲了哪些哪些方面,回家就去找相关资料”了的,对于小孩子家是需要一点点,一次次训练的。

如《孔子和学生》一课的大问题是“为什么说孔子是大教育家?大在哪里?”可以说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太宽泛了。明知大,还要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借第一单元的这篇课文教会孩子“思维链接”的方法之一——让孩子试着学会从单元课文中、单元天地中提取自己所需要阐述的语句。在《孔子和学生》的前一篇课文《师恩难忘》中有这样一段话:“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像……”,说明孔子所具有的影响力;在《孔子和学生》后面的《语文天地》中“读一读”一题中有《论语》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学无止境的境界。因为都是单句,所以搜寻起来很是方便。

而在上《桥之思》的品悟课时,我又利用《语文天地》里的“开卷有益”进行“思维链接”方法的训练——删选提取所需的资料。《桥之思》第一部分讲的是桥的各种材质和基本功能,第二部分讲的是桥的艺术价值,第三部分讲的是心灵的桥。而“开卷有益”用了八九页的篇幅,详详略略地向我们介绍了十几种桥。借此我要求孩子结合《桥之思》用不同的符号标划出相关的信息:桥名、材质、艺术价值等,这就相当于训练孩子有针对性的提取相关资料,而不是资料一查找,一打印,一照本宣读就完事,必须要动脑想一想,动手划一划,写一写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点点推进,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思维链接”。在《中国结》一课的学习中,史棕元带来了《中国结艺》,很多孩子拿来了家里各种各样的中国结,并且能够加以讲解其含义。

屈芝贤:我家里有一个特别的中国结,它就象征着幸福和隐喻着爱情,因为它是爸爸妈妈在结婚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买的,一个好大的中国结,中间有一个红红的“爱”字。

王子鉴:我们家的中国结火红火红的,它预示着好事临门;红绳特别粗,表示财源粗壮;下面有一个玉盘,还有一根根金线,都代表着富贵。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全文没有一句讲述中国结古代的情节,课文最后怎么说中国结“渗透着古老又现代的文明”呢?

叶起宏迫不及待地半站起身,不停晃动着高举的小手:中国结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史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唐代的铜镜图案中,绘有口含绳结的飞鸟,寓意永结秦晋之好。经过几千年时间,绳早已不是记事的工具,它从实用绳结技艺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

我赶紧让孩子们在“古老”这个词的旁边加以批注——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

四、交流学习展自信

http://blog.xxt.cn/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4485188&tempid=0.785386082029915

 

相信,只要用心,只要有目标,共同携手前行的路上,即便遇到困苦,也一定会相互扶持!品悟课的探索还刚刚起步,就如刚刚钻出地面,头顶种子壳的小苗苗,迎着朝阳,欣欣然,虽然对将会发生的一切并没有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但依然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期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