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给教师的建议》(7)
苏氏的《给教师的建议》第7条《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我读了若干遍了,可总是找不到写作的感点。在一次给孩子们默写生字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个常见的现象,这一现象不正是苏氏阐述此观点的根源吗?
记得那天,给孩子们默写生字,我打乱了孩子们平时写生字的顺序,而是随机抽生字进行默写。孩子们在听写的过程中,有一个孩子时不时地问我,老师,是哪一课的哪个词吗?例如,老师,“‘搁’,是第2课的‘搁’吗?”当我听到这些疑问时,我不禁问自己,这孩子的学习有问题了吗?还是我教的方法出了问题?这难道不就是苏氏要讲的问题吗?——死记知识。知识在这样的儿童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只是用来应付考试,应付答题,而不能将知识“进入周转”,不能将知识加以运用。这些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无法成为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或手段。正如那个歇后语所言: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
在我们的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也不乏其例。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可是有个别学生目光黯淡,木然地坐着,老师的故事,无法触动他的内心。他那种爱听不听,无动于衷的态度是否也会触动老师您的神经?
是的,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孩子对词冷淡,漠不关心,不易接受的态度,的确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这些孩子无法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生成自己的思想,观点,而只会背诵别人的思想、观点。正如,我们在考试过后,总喜欢给家长说这样一句话:您的孩子,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老师平常让写的,让做的,都写在上面了,可是就是对于理解性质的试题掌握得还不够,错的分数较高。
这些现象,无疑正在说明一个现象——孩子获取的知识,只是知识,而并没有成为学习知识的手段。这些已学习的知识,只是货物,还没有变成学生可支配的私有财产。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苏氏给了我们一条很实用的建议。词,是知识的重要因素,让孩子们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苏霍姆林斯基领着孩子们到果园中去,让孩子们去感受树木,果实,鸟类,昆虫等,学生当场就产生了细腻鲜明的思想,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和认知的享受。
这也无疑,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在课堂上,我们不要只顾向孩子们传授知识,而是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让学生上活动性的课堂,调动起他们的脑子,让他们不要把知识变成不动的行装,而是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活动和创造。不是要让学生把背诵放在第一位,并去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
这也让我想到了生活中儿子的一个小故事。那时,小儿才有两岁多一点,下雨了,我有意带着儿子在雨中骑车慢行,无论看到什么样的现象,我都会停下车来给小家伙讲一讲,儿子听得是津津有味。记得没有多久,小区对面的公园里,喷泉喷起来了。小家伙看到了,便告诉我说:“妈妈,下雨了!”我告诉他,那是喷泉,儿子接着说:“喷泉像下雨。”
儿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正需要这样的知识吗?他们需要的是联系实际的生活,联系孩子的童年,将知识变成易记易懂的生活画面,不就让孩子们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了吗?老师们,创设情境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授知识的方法。
是的,真正活用知识,就是要把知识最终变成一种手段,变成一种可支配的私有财产。
这,也让我想到了更多。作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呢?我们教师,“储备”知识,那是必须的,但是更多的还是要注意把知识“进入周转”,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把知识真正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们。这也毋庸置疑地告诉我们,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平日里除了要多读书之外,我们更多地要做的,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与日常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充实理论,不断地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正如我在教学中所遵循的原则一样: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是教育。
让我们谨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
老师们,努力吧,让知识成为孩子们可支配的私有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