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那时我们不懂师爱——写在新学期开学前作文

2019-09-13 
那时我们不懂师爱那时我们不懂师爱,误以为那满卷鲜红的对勾,那一张张报喜的奖状证书,就是教师对学生最大的
 

那时我们不懂师爱

 

 

那时我们不懂师爱,

误以为那满卷鲜红的对勾,

那一张张报喜的奖状证书,

就是教师对学生最大的爱。

为了成绩,我们严厉有加、慈爱不足,

望着你流泪的小脸,

我们的心也在痛。

 

那时我们不懂师爱,

误以为知识能力就是育人的全部。

殊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习惯养成比能力培养更重要。

我们规范你的一言一行,

期待好习惯能伴你一生,

好方法能让你事半功倍。

但你稚嫩的双肩怎能承受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那时我们不懂师爱,

误以为教书育人就是教育的全部。

今天的教育就是为了明日的未来,

我们的词典里没有生命、没有童年。

虽然牺牲了无数个快乐的当下,

但我们想为你赢得灿烂的未来。

却哪知童年的消逝,

正成为人类灭亡的可怕预言。

 

那时我们不懂师爱,

误以为师爱就是奉献和无私的爱。

我们牺牲了休息甚至健康,

做着婆婆妈妈永无尽头的琐事,

顾不得自己年幼的孩子、

盼归的爱人、多病的父母……

 

那时我们不懂师爱,

师爱既不是农民热爱土地,

也不是父母疼爱娇儿。

师爱是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对流、

生命的共振、精神的拔节、

灵魂与灵魂的对歌。

师爱是校园内教师赏识的目光、和暖的微笑,

是师生共读一本好书的愉悦,

是师生同玩一个游戏的精彩。

 

那时我们不懂师爱,

因为我们远离了童年、误读了童心。

哦,亲爱的孩子,

这时我们又何曾读懂了你,

读懂了这一个和那一个的不同,

当下的你和历时的你的差别。

 

那时我们不懂师爱,

因为我们读不懂每一个当下,

读不懂每一个生命的童年!

 

 

     这是一篇旧作,写于今年上半年。(事先声明,本人不会写诗,只是当时上完绘本作文指导课《我是霸王龙》之后,有感而发的一些思绪。而后,我专门请教了我的好友炉中煤,虽然诗界才子点拨了半天,我还是“一窍不通”,无奈只好把原作发上,作为本文的一个小引子。)

 

    近读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的著作《叩问课堂》,书中有两篇文章专门论述“师爱”,其一是《并非只有“师爱”才能催生教育》,其二是《探问被师爱遮蔽的教育真谛》。读了这两篇文章,在周教授的点拨之下,虽然不过短短数月,我对师爱又多了一份新的理解。好书的力量真是巨大,专家的引领真是必要!现采撷周彬教授的几个观点与大家分享,看看你读了是否和我一样,有“拨云见日”的感受呢?

 

     一、学生爱老师,才是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

 

  周彬教授认为,“如果没有师爱就不可能拥有教育”,这是“反教育、反科学”的。他质疑“有了师爱,就可以使学生由无知变得博学,由稚嫩变得成熟,由叛逆变得理智”吗?

 

  周彬教授考察了教育史。他发现,在教育史上,强调的并不是教师爱学生,与之相反,对学生爱戴教师的强调则是一直存在的。古时候,至少在印刷术得以应用之前,由于复制教材的成本过于昂贵,只有教师才拥有教材,教师因此而垄断了教材中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要得到教师的“真传”,那必须忠诚于自己的老师,而且要以爱戴自己的老师为受教育的前提。在学徒与师傅之间,情况更是如此。学徒为了获得师傅的“看家本事”,不但要在感情上爱戴老师,还要在职业上接受师傅的“剥削”与呵斥。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而不是“爱其生,信其道”。正如我们通常所说,学生很难因为喜欢学科而喜欢学科教师,但往往是因为喜欢学科教师而喜欢他的课,因为喜欢他的课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并因此积极投身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因此,学生是否爱戴自己的老师,成为学生是否能够参与学科学习的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赢得了他人的爱,可自己并没有将爱给予他人。周教授作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每位“明星”都赢得了数以万计“粉丝”的爱,可这些明星根本就不认识这些“粉丝”,说得更功利一点,这些明星不但没有对“粉丝们”付出爱,反而依靠“粉丝们”付出的爱而赢得市场和知名度。也就是说,爱与爱之间并一定能形成“爱的回流”的。因此,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可要真正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地增大感情投入。因为感情投入越大,感情的使用效率越低,“因爱致恨”的比率就会越高。师爱并不必然导致学生喜欢上读书,在极端情况下,或者在师爱没有得到很好表达的情况下,师爱反而有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读书。

 

  反过来说,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前提并不是爱学生,而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换句话说,不管教师爱不爱学生,只要他当了教师,进了这间教室,面对这些学生,就有义务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如果说,爱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前提,那如果今天老师的情绪不好,无法对学生产生“爱”,那是否可以允许教师休假呢?如果爱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为了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是否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感情收放自如呢?也就是说,哪怕你在教室外对学生有什么意见,可你一进教室就必须爱上学生呢?如果爱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前提,而教师为了对全班同学的教育负责,这是否意味着教师可以同时爱上几十甚至上百位同学呢?如果这一切都可以变为现实,那人的感情真的可以如此随心所欲,真的可以如此豁达与泛滥吗?这种“师爱”还有什么意义呢?

  

  只有当我们相信老师即使在不爱学生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时,我们对学校教育才会完全放心。如果我们把教育寄希望于教师的感情,而不是寄希望于教师的理性,那么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的事业,而会成为教师释放感情的工具。因此,为了让课堂教学能够对学生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为了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课堂,我们更应该提倡学生爱戴教师。

 

     二、“爱自己”才是给予学生最好的师爱。

 

  周彬教授用“回归原点”的方法,点明了一个事实:如果没有学校,教师与学生只是路人,我们既不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也不会要求学生爱戴教师。教师为了谋求自己的职业,为了展现自己的专业价值,来到了学校,并接受了教学这个岗位。学生为了学习知识,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来到了学校,并接受了学生这个身份。这才是教师和学生来到学校的真正目的。

 

  因此,周彬教授指出,教师关爱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并进而提高他的学习能力;而学生爱戴教师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可能高效地接受教师在学科学习上的帮助与指导,进而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价值以显现教师的教学价值。任何离开了教育教学工作来谈论师爱的行为,都是远离教育的要求,都是对师爱的背叛。

 

  既然教师关爱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并进而提高他的学习能力,这就是对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应该仅仅是表现在对学生学习行为与日常生活的关心上。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关爱,才是师爱最为本质的内容。一位最爱学生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很强的教师,至少是一位积极进取并坚持不懈提高自己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教师。

 

  因此,当我们要求教师关爱学生时,教师最好的办法并不是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关爱每位同学的学习行为与日常生活,而是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爱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当然包括如何用只能分配给每位学生的少量的师爱换取学生对教师更多的关爱的能力。换句话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必然导致教学效率的提高,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如果要将自己对学生的爱激发出学生对自己的爱,这不仅仅需要教师的激情与情感,更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

 

  如果也用一句诗来表达我读了周彬教授的文章之后,对师爱的新理解、新认识,那就是——

 

  那时我们不懂师爱,

  误以为只要我们付出了爱,

  就能换来学生的信道亲师。

  真正的师爱,就是爱自己,

  爱自己的教学,

  爱自己的课堂,

  读懂孩子,读懂童年,

  但更要读懂我们自己!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