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60岁更精彩而准备!——听陶继新老师报告有感作文
为60岁更精彩而准备!——听陶继新报告有感今天,在昆吾小学有幸聆听了《山东教育报刊社》总编辑、《中国教育报》记
为60岁更精彩而准备!
——听陶继新报告有感
今天,在昆吾小学有幸聆听了《山东教育报刊社》总编辑、《中国教育报》记者陶继新老师的讲座。两场报告陶老师自始至终都像老人般亲切,朋友般真诚,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用他谦虚的人品、渊博的学识、超然的心态征服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使我真正体会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在他身上完美的体现。听他的报告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重要的是心灵受到的震撼。
尤其当我听到陶老师讲到在他40岁的时候曾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为60岁更精彩而准备!为此,他除了坚持每天读书好几个小时,所有的星期六、星期天全天时间都用在读书上,甚至在除夕、大年初一还会利用半天的时间读书写作,每月至少在报刊上发表4万字左右的文字,最多则达8万字。他和外甥女一起背《易经》、《心经》等国学经典,49岁那年开始背诵《论语》,为了克服年纪大记忆力衰退的这一现状,他利用每天的晨练时间反复背诵,有的篇章甚至背诵50多遍方最终达到熟练背诵……我一边聆听一边反思自己的阅读写作历程:没有目标、没有计划、随性而为、懒散自由,惭愧啊!
回想曾经的我在上师范的三年时间里,也很是如饥似渴地读了一些书,四大名著、描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地球的红飘带》、《毛泽东诗词鉴赏》,三毛的所有的作品,汪国真的诗集、张爱玲的、郁达夫的、钱钟书的、路遥的等等,在同学之间也算是读书颇多的一个。上班后不管工作怎样紧张,家务事怎样繁琐,也还算没有把读书的嗜好丢弃,床头也总有几本喜欢看的书。尤其是每天晚饭后,坐在书桌旁,一边听着古典音乐,一边品读着一篇篇美文。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仿佛看到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身影;读朱自清的散文,我领略到大师笔下的情景交融,情到深处;读林清玄的文字,又让我心胸开阔,有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般的随性与豁达。追寻朱永新、李镇西的教育理想,让我在困惑迷茫之时茅塞顿开!一本本经典伴我走过春夏秋冬,虽然达不到“三更有梦书当枕,半窗明月半床书”的境界,也自有“最有味卷中岁月,方自称书里神仙”的韵味。
但是这一切,如今和陶老师相比,真可谓天壤之别,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我的阅读量、阅读时间不知是陶老师的几分之一,甚至是十几分之一,更别提文字作品了,不能否认,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面对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我们更应将读书视为成长的第一需要。面对学生渴盼知识的双眸,我们不能捉襟见肘;面对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待,我们不能敷衍塞责;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大潮,我们不能停止搁浅。痛定思痛,我也应该对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长远的规划了。因此我又感到很庆幸,庆幸在我的惰性潜滋暗长的时候,对“读书与教师成长”的关系有了清醒的认识,想到通过读书又可以振奋我的精神,开阔我的胸怀,敏捷我的思维,于是我又偷着乐了。
“每周阅读一本书,每天和学生一起背诵积累,坚持做读书笔记等……”这些一定要坚持做到,并尽早形成习惯。沐着醉人的书香,伴着知识的甘露,在求知和探索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已到不惑之年,我想这一切不应是我的激动之余的一时冲动,我会给自己一个满意地答案,我相信在无数个这样的日积月累以后,到了60岁,我也可以无憾地说:“我的生命很精彩!”
因此,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为60岁的我更精彩而精心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