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两个相对的知识点,在学法上有共通之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之一,是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正比例的经历来认识反比例,在学习中达到对相似知识点的对比、联系和总结。结合“正比例的意义”一节的上课体会,本节课的设计做了以下的调整:
1、课堂导入由情境导入改为知识点的延伸导入,使学生始终根据着正比例的学习思路来学习反比例,通过由“商是定值”到“积(和、差)是定值”的问题延伸,培养多向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案例和习题的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3、第三部分的小组讨论从内容上做了较大调整:由“通过总结,提炼比例的数学特征”变为“通过辨析,感受比例的数学特征”。因为小学生提炼和运用数学抽象概念的能力都比较薄弱,因此在讲一个新知识的当堂,没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组织提炼抽象的数学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讲,感受比提炼更加符合其认知的规律。
《反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课程设计
学习目标: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和使用反比例公式,学会判断反比例关系。
通过对成反比例的两个数量的变化规律的总结和表示,培养观察和提炼数学规律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难点:反比例的判定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导入
复习上节课“正比例关系的定义”引出本节课题: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个量的商一定,那么如果定值的对象换成了这两个量的乘积,会不会也有什么关系呢?
二、通过案例,形成关系式,初步感受反比例的特征。
例1:郑州到洛阳的距离约为240公里,从郑州到洛阳,使用不同的交通方式所用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可以让学生提出这些交通方式)
各种速度(km/h)
步行(5)
自行车(15)
汽车(60)
火车(120)
飞机(1200)
所需时间(h)
48
16
4
2
0.2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并比较乘积的大小。
(3)从(2)中发现各个乘积有什么特征?怎么表示?(得到式子(1))
例2: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液体的分装,液体的总体积是500毫升,实验室供来分装的容器瓶共有6种体积规格:
瓶子规格(毫升)
20
25
50
100
250
500
装瓶个数(个)
25
20
10
5
2
1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2)相关联的这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怎么表示?(得到式子(2))
小讨论:比较上面得到的两个式子:
(1) “各种速度×所需时间=240”
(2) “瓶子规格×装瓶个数=500”
思考: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么表示?
板书: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发生相反的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称作反比例关系。表示成字母关系式就是:xy=k,其中k是定值。
三、小组讨论和交流:
对照上面的两个例子,请学生举出自己所认为是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并由其它学生讨论是不是反比例的关系,让学生在辨析中感受下面关于反比例的几个特征:
反比例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反比例表示的是两个量反向变化的规律。
反比例的变化规律是两个数量的乘积始终是定值。
四、巩固练习:根据上面的分析判定反比例关系
A 下面哪一个式子表示x和y这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x+y=5 y/x=5 xy=5 y=5x
B 判断下面两个量的关系是不是反比例关系?为什么?
(1) 加油站的某种油料的价格一定,每日的油料销售额和加油站的收入。
(2) 晓明抄写的课文共1200字,写字的时间和每分钟写下的字数。
(3) 小强带5元钱买文具,用去的钱和剩下的钱。
(4)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C 判断下面哪两个量的关系是反比例关系?为什么?
(1) 寒假作业共50页,小红坚持每天做5页。
(2)商店出售一种圆珠笔,每只1.2元,张蔷带了6元钱去买。
(3)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