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朋友,人生离不开友情。朋友像一本书,通过它可以打开整个世界;朋友像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找出自己的影子。以前幼稚的我认为,只要一下课就找我玩,自己干什么事也都想到我,就是好朋友。在我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中的“交友之道”后,才明白了真正的好朋友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交上的,是有一定标准的。
在孔夫子看来,“益者三友”是指友直、友谅、友多闻。第一种益友是“友直”,指为人正直、真诚的朋友。他会在你怯懦时给你勇气,在你犹豫时给你果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种朋友,他们专门喜欢献媚逢迎,溜须拍马,他们毫无正直诚实之心,只会接你的话茬,迎合你,夸赞你,以便从中得利,这就是那种坏朋友——“友便辟”。虽然那些甜言蜜语比指出你的缺点听起来舒服,但它会让你慢慢变得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基本的自省能力。交这种朋友,就是对自己心灵的侵蚀。可是,我们人往往是很脆弱的,都喜欢听顺耳的话,这也往往让我们对“朋友”的概念变得混沌,不知不觉中就交上了顺应自己的朋友,“直友”也就难觅了。即便有,也可能会被我们“拒之门外”。交“直友”需要我们有清醒的头脑。
第二种益友是“友谅”,指为人诚恳、不作伪,他们对朋友是十分真诚、安稳的。这使我想起了流传千古的“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是天下交友者的楷模。他们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家穷,拿不出钱来,鲍叔牙也不在乎;如果赚了钱,管仲多分一些,鲍叔牙也心甘情愿,因为他知道管仲不是贪财,而是需要用钱;他们俩当兵时,冲锋时管仲在后,鲍叔牙在前;败退时管仲在前,鲍叔牙在后。别人都说管仲胆小鬼,而鲍叔牙却说:“管仲是独生子,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奉养,它并不是胆小,他是个做大事的材料。”正因为鲍叔牙对管仲“同忧相亲,同忧相救”,才有管仲的“生我者父母,知我这鲍子”的感叹!
而第三种益友则是“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足智多谋。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彷徨不前、难以决断时,他丰富的知识可以帮助你做出抉择。结交了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朋友,自己就可以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有益的借鉴,让自己也变得聪慧起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这使我想起《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结交了十几个要好的朋友,如蔡和森、向警予等,他们经常相聚在橘子洲头、岳麓山下,一起研究学问,关注时事,探索救国之道,用“以天下为己任”相互勉励;一起游泳、爬山、办工人夜学、做社会调查、深入民众……正是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他们都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栋梁之材。邓稼先和杨振宁在生活中相互照顾,学术上共同探讨、切磋,双双进入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列。这些例子都说明交知识广博的朋友对自己是有很多益处的。但是,有一些人只是会耍嘴皮子,巧舌如簧却腹中空空,那种朋友对自己只能是百害无一益。
读了“交友之道”,我心中不仅明白了交友要叫“益友”,更明白了“益友”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朋友的热情鼓励和帮助,会使你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在你沾沾自喜骄傲时,朋友的一句逆耳良言,会使自己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当你出现了缺点和反了错误时,朋友直言不讳的批评、坦诚相见的忠告,会成为一味良药,催你猛醒。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更具光彩。所以,交一个真正的好朋友是十分必要的。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多闻的好朋友,愿我们首先能交上《论语》这个可以修养品德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