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自古家教一脉承 习惯自然严爱明——读《颜氏家训·教子第二》作文

2019-08-29 
自古家教一脉承习惯自然严爱明——读《颜氏家训·教子第二》任何人的经验都是适应于个体的,那么任何人的话都不是

自古家教一脉承     习惯自然严爱明

——读《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任何人的经验都是适应于个体的,那么任何人的话都不是绝对正确的真理。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辩证看待,而且还要对这些问题有所取舍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阅读《颜氏家训》的收获当然是大的,因此我只是尽可能的是在学习吸收其中的有益的部分,对于不必要的或者说我个人认为用处不大的就避而不谈了。这也是我读书的一个喜好问题。

在这一节里面,作者主要讲的是如何教子问题。这也是这本家训的最重要的一个开端。作者认为人的天生是有区别的。我们今天的科学证明人人是平等的,而且智商的差异并不大,先天性的作用比后天的教育要相对小得多。但是在我们古代,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说法,也就是说,天生下来的时候,遗传基因是很重要的。即使是今天,我们也仍然承认基因遗传是孩子先天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颜之推认为,“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这就是在承认人先天性的智力是有差别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所谓的“上智”和“下愚”都是少数的,这犹如一个班里的学生,学习优秀的和差的都占少数,而多数人都是普通的、一般的、智力相对没有什么区别的,这也就是说中间的部分,则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上智”是不用教的,“下愚”就是教也是徒劳无功的。但是作者的重点还是认为教育的重要性的。因为“中庸”的人不进行教育是不可能进步的。

那么教育的初始在古代看来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颜之推的文字中十分明显的提到了“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这就十分明显的从细微之处告诉了我们平时就应该怎么做。甚至比我们今天的父母做得还要细致和认真。
当然,教育子女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的,对孩子要有直接的教育:“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从小懂得什么是规矩。其实塑造的人才并不是一个没有任何规矩的人,而是一个能够在社会上适应能力很强的人。这些就是所谓的塑造。我们塑造的人才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一个多棱的,具有多种综合能力的人才。
当然,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是那么容易接受我们的教育的。教育就算是从小开始,他也仍然受到了我们家庭和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甚至还有遗传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出现很多困难和孩子天生的秉性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多种教育的手段。其中不乏还包括今天我们摒弃的手段——棍棒之下出孝子。当然,作者并不提倡这样的做法,而且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警告:“比及数岁,可省笞罚。”这就是说有了一个年龄的限制,也就是说在教育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应该学会的而不去遵从。父母的教育应该做到“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可见作者这种教育的观点至今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古人的“严爱结合”的教育方针,应该让我们看到偏离与任何一方对孩子都不是有益的。爱过了,就会让孩子像野地里的蓬蒿一样,没有约束,变成野草,或者一棵树苗最后长成了灌木丛。如果到了这时候,教育也就不起作用了,等到这些习惯已经养成,即使“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 这样坚持下去就是孔子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看来,自古至今都是承认孩子习惯这一重要的教育模式的。

抓住孩子一生中的教育契机,不要失去最好的时机,能够从小将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起来,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另一层含义我们也可以歪解为我们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去认真教育,到孩子大了,只有发愁的结果了。

我们往往在教育中,并不是有意而造成的结果,“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这实在是我们多数人的做法。“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单纯的爱、仅仅批评几句就了了草是,那么结果就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作者还是很清楚动手打孩子的分寸的,“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因为毕竟教育不是万能的。
今天我们提倡的赏识教育,应该说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公认,但是对孩子一味的夸奖、包庇孩子的缺点也是不好的,他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这样的放纵,最后的结果实在是令人惨不忍睹的:“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而有失,也同样是家长应该不断反思的问题。

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对孩子的表扬,而且应该时常对孩子的优点提出表扬,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动力。“贤俊者自可赏爱,”但是对于另一类孩子,“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这同样也是爱,如果方法不当,那么历史上的“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共叔段这件事情,我在“炉中煤读史”系列中提到了。)

最后,作者还着重提出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远离名利,“教子以德”自古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过分的追求名利和过分的溺爱,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好处。

严爱和慈爱,历来都是应该互相伴随着的,并不是仅仅区别在“严父慈母”上,任何一个人都同样应该做到“严爱”的结合。爱不是放纵,严当然也不是不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读了这些文字,发现其实我们今天所有的教育都不是什么新的提法,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善于从古代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吸取经验,我们就能够看到更多的自身的不足。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和实践,那么我们孩子的成长就是理想的。尤其是,所有的理论都是一样的,最后孩子成长的差别就在于实践的不同。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