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课堂的真实性
——感受《穷人》的“穷”有感
上课开始,我提出了上节课预留的问题:“‘穷人’的‘穷’表现在哪里?”学生们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积极踊跃、畅所欲言,他们能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来感受品味,诸如:“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门吱嘎一声……”等。感觉学生们感受语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马煌煊同学说道“从桑娜希望上帝保佑渔夫、救救渔夫中看出桑娜家很穷,没钱看病,所以她不想让渔夫得病。”时,教室里一片哗然。看得出来,学生们对他的这种看法有异议。听了他的发言后,我知道马煌煊同学可能对“富有、贫穷与疾病”之间的认识有偏差,也可能是他表达上有误。我想有必要给学生们解释清楚。接着,我向大家说明:“并不是富有的人因为有钱就想生病,也不是因为贫穷的人因为无钱就不想生病。对于疾病,不管富有、贫穷的人都不想得到。”听了我的讲解,学生们纷纷点头,我想马煌煊也会更明白了。
虽然占用了一部分上课时间,但是,我很欣赏这种生成的课堂,我很欣赏这种与完美课堂看似“不和谐”的声音。它道出了学生真实的感受,正是有了这种声音,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成长的课堂,才是生命涌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