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文苑周六之约之学习文言文 出淤泥而不染作文

2019-08-17 
文苑周六之约之学习文言文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的学习与欣赏傅录安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就已经知道我们今天要
 

文苑周六之约之学习文言文    

                  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的学习与欣赏

                             傅录安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就已经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了,不错,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已经是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同“繁”,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非常)爱牡丹。予(第一人称:我)独爱莲之(这是很特殊的用法,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出(出自)淤泥而不染(沾染,玷污),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娇媚),中通(茎内虚空)外直(挺直),不蔓不枝(“蔓”和“枝”在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生出枝蔓的意思),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通:“直”,直立),可远观而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焉。 
  予谓(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这里的“之”与“也”构成了判断句的标志,不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很少)有闻(听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倒装句,何人同予)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晋朝陶渊明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等,向来为人们所传颂。 
  唐朝之后,世人追求荣华富贵,也就追捧牡丹了。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由此可见当时之盛了。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称“濂溪先生”。他一生酷爱莲花,在书院里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莲池”,以莲之高洁自喻,来寄托自己的心志。

这篇《爱莲说》就从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话题,继而描写莲之美: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全文从莲花外形的高标独立到香气的清雅远播,从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气质,热情讴歌了莲不慕名利,高洁纯真的形象。结尾处以花喻人,赞美了莲花的同时表达了作者的志趣。

学习这篇文章,还有一些知识需要我们积累:

1.关于“说”。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这种文体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以某一事物为载体,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爱莲说》正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但又与一般的“说”有所不同,它以菊正比,又以牡丹反衬,更好地表达了本文的主题。

2.关于“之”的用法。以前我们已经讲过,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词语的用法,这篇课文中“之”的用法就比较典型,要加以总结积累。

“之”的用法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种用法:助词“的”。如本文中“水陆草木之花”中,“之”就是代词“的”。这种用法一般在名词之前,形容词之后,用在定中短语中间。第二种用法:代词,“他(她、它)们”。《东施效颦》中,“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东施看到时了,也效仿起来,结果“其里之富人见之。”吓得不敢出门了。我们看“其里之富人见之”一句中,第一个“之”是我们刚提到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乡里的富人。第二个“之”就是指东施这个人了。第三种用法:同“至”,“到”的意思。除了我们背过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我们还知道《郑人买履》中,他要到市场上去买鞋,“至之市。”人都走了。“至”是“等到(什么时候)”,而“之”才是“到”的意思。第四种用法: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这种用法在本文中有典型的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个句子,我爱的是什么?是莲,还是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呢?可能有人会说二者都有。那我们再问第二个问题,“出淤泥而不染”的主语是谁?莲!这个没有疑问了。现在回到原名上,“予独爱”是一个主语加谓语了,“莲出淤泥……”又是一个主语和谓语。“之”用在“莲”和“出”之间,就是取消了“莲出淤泥……”单独成为句子,而让这一个句子成为了“予独爱”的宾语。这就是取消独立性的作用了。不知道大家理解了没有?多想一想,不理解就先记住,以后见的多了,就慢慢地明白了。

 

我们学习文言文,积累词语,学习语法,背诵经典,修炼品质,也可以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学会了继承与发扬。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