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脸儿悄悄地在改变
吃过晚饭,只要不是雨雪天,一年四季总爱在院中散步。
由于我家住郊区,离路灯较远,因而在晴朗的夜晚总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更能看到皎洁的月亮,很是欣喜!
今天是农历四月十二,再有三天又到了月圆之日。看到细细的月牙儿渐渐丰满,忽然想到孟庭苇的《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中的歌词——月亮的脸儿偷偷地在改变!是啊,这可爱的月儿,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变换着自己迷人的姿态,更增加了她的神秘色彩......
我喜欢诗歌,更喜欢描写月亮的诗歌,所以,最近读诗的时候,对吟“月”的诗句稍加以留心,发现同是一轮月或一弯月,在诗人的笔下却有着多姿多彩的形象:
一、把月亮比作“镜”
“月下飞天镜”,“夜悬明镜青天上”李白把圆月比着从天上飞到水里的一面镜子和明亮的镜子。无独有偶,辛弃疾在《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李贺在《七夕》中“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宋代范成大在《水调歌头》中“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的比喻,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把月亮比作“盘 ”
在李白的《古朗月行》中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诗句,把明月比作“白玉盘”十分生动形象。宋代高观国的“素景中分,冰盘正溢”(《齐天乐》)中的“冰盘”、唐代曹松的“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中秋对月》)、宋代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无论是玉盘、冰盘、蟾盘,都是喻可爱的月儿,但又各不相同。
三、把月亮比作“钩”
李贺的“人间望玉钩”、南北朝庾信的“琼钩半上”、唐朝夏侯审的“云间蟾钩落凤窝”、宋代陆游的“玉钩定谁挂”、宋代李弥逊的“坐看银钩上晚川”......“钩”是喻缺月的,不比圆月逊色,在诗人的笔下,依然纷呈千秋,各姿各态!
另外,把月亮比作“轮”的也比较多.如:蟾轮、桂轮、玉轮、冰轮、月轮......都是十分生动形象的。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弓”,在古诗中亦是时常出现。
我们的古人在文学创作上很重视不因袭雷同,独辟蹊径,而我们今天的许多作品为什么却会千人如一面呢?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同学们,在模仿的基础上,一定要多观察,多动脑,要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也就是——对生活观察要细致入微,在艺术表现上又要别出心裁!这也算是我品读咏月诗句得到的一点儿启示吧?
【感谢艺琳公主,制作的超美信纸俺又借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