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交流释疑环节的合理运用会使阅读教学神采飞扬作文

2019-08-08 
四环节教学模式是我校新课改以来,为达到轻负高效的目的,组织多名骨干教师经长时间实践研究出的有效实验成
 

四环节教学模式是我校新课改以来,为达到轻负高效的目的,组织多名骨干教师经长时间实践研究出的有效实验成果。特点是易操作,并且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交流释疑环节的合理运用,让阅读教学神采飞扬。

交流释疑是四环节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简单地说就是课堂流程,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检测预习   定位学习起点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些外国专家来我们中国听课。这件事情确定在某个学校以后,这个学校就研究决定让学校最好的老师去上,并且专门组织专家团为这个教室量身打造课堂。害怕课堂不完美,就不断地试讲,直到这个老师和学生把课都能倒背如流的的程度。后来国外的专家来了,听了,什么都没说就走了。中国的专家很着急啊:这节课无论什么地方都没有疏忽啊,上得很精彩。老师的问题恰到好处,学生对答如流啊!怎么人家话都不说一句呢?就追着出去问。国外的专家说:你们的学生都答得那么好,干嘛要让老师浪费这节课的时间去再教呢?

这个故事咋一听,很可笑,可笑过后就意味深长。他道出了我们长久以来教育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教些什么。语文究竟应该教些什么呢?答:学生不会什么就教什么,只要学生需要的对他的身心发展有好处。所以,每节课前,我都抽出5分钟左右检测孩子的预习情况,看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能达到什么程度,然后依据他的所得,推想他的所需。检测的内容基本是以下几个方面:1、字词;2、课文朗读;3、课文内容的掌握;4、背景资料的查阅等。例如:《王冕学画》一文,我先出示改写后的课文内容,要检测的生字全都编写在其中,并用拼音标出来,让学生写生字,说意思。然后同桌检查。这个检测,把生字学习融在根据课文改写的语境中,通过合作,用最少的时间识字写字,同时又帮助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根据检测结果,知道生字词掌握没问题,课堂上应该解决的是课文的深入理解。那么接下来的教学就有了重点。

2、细读揣摩   习得阅读方法

    课标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小学阅读教学往往重视理解内容而轻视方法的教授。所以,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打破以往从头教授到尾的老格局。

 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已经大概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谈谈感受,然后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在教学《红树林》一文时,我就问了这样的问题:读完了这篇课文,说一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孩子的感受基本一样,那就是红树林很美。你从哪感受到的呢?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找到他认为红树林很美的句子:

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啊,我的眼前出现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海风出来,绿浪翻滚,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

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干……

红树林和北国沙漠中的黄柳一样,在植物界里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它既不要……

不仅仅能找出来,而且能自己独特的感受,谈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也就是说能外形和内在两方面发现红树林的美。经过细细的品悟之后,我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通过预习你就能发现文章的主旨,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一写出来你就一目了然呢,你注意过它的表达方式了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孩子们由表及内,层层深入,不仅赏析了文章,还学会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天天这样去进行阅读教学,久而久之,孩子不仅仅阅读能力增强,写作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3、情感升华   朗读水到渠成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 。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 、“看啊”、“每个夜晚都”上。

朗读与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朗读能帮助理解,理解能促进朗读。理解之后再朗读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情升华,对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不可小觑的力量。

4、课外延伸   拓展探究空间

张庆老师的“布云说”不仅强调课内阅读,更强调课外阅读。语文的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交给孩子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并且吸引其眼睛放在课外。

“我们是借助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教授一篇课文,学生能懂很多东西,但有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并且急需解决,我们作为教师,不能事事亲躬,要切实起到引的作用,让学生把“阅读”变为“悦读”。例如,我在执教《海伦凯勒》一文完毕时,孩子们被海伦那顽强拼搏的精神所震撼,不断地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我没有一一解答,给他们推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告诉他们答案全部都在那里面。班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借阅了那本书。

小学生的年龄多在6-12岁之间,花季年龄,别样年华,他们的生命成长迫切需要“雨水”的滋润。我们要努力找出它们的兴趣所在,力求推荐给他们一些经典的儿童读物,丰富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有效的课堂教什么,怎么教,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如果以预习为起点,把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朗读为其推波助澜,学生会获益匪浅,课堂效果肯定明显,阅读也会因此神采飞扬。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