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设计三:笔算(进位)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方法。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抢答口算。(题卡)
20×30 22×40 30×60 20×32
10×43 21×30 70×80 40×20
个别题目说说口算方法。
2、列竖式计算。
21×24 12×23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目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回忆,便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理解新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准备。】
二、学习探究。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看,街心花坛装扮得非常美丽,我们一起观察,你从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保护环境”花坛每排27盆花,共23排;
“美化家园”花坛每排22盆花,共28排;
“街心喷泉”每行43个喷头,共32行;
街道工人买了15箱新型灯泡,每箱12个;
……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指名说说提出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这样的问题:
“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街心喷泉里一共安了多少个喷头?
……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其他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以后再解决。
(二)、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1、“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多少盆花?
列式:27×23= 或:23×27=
(1)如何计算?学生思考、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议可以先估一估,看大约用多少盆。
教师:要想知道准确值,我们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一生板书。
订正时再说说计算的过程及每一步计算的意义。提醒学生不要忘记进位的数字。
【设计目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尝试练习,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之中,为孩子的自主学习与学习方法的领悟搭建一个平台。】
(2)教师:同学们计算得真棒!我们现在来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再计算一下23×27=,想一想:结果会是多少?
算一算,结果和你想的是不是一样?
学生自己尝试,列竖式进行计算。
交流后教师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相乘来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设计目的:验算是计算学习中的好习惯,在这里利用具体的题目,让孩子在计算、比较中理解验算的方法,督促孩子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回顾计算过程,说一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在计算时首先要注意数位对齐,其次注意两个数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乘完后,不要忘了加上进位数。
【设计目的:再次回顾计算方法,让计算方法更加明确,理解更加清楚。利用学生掌握。】
2、街心喷泉里一共按了多少个喷头?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目的:有了第一个问题的学习,孩子们对基本的方法已经理解,这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既起到巩固方法的作用,又能让孩子在独立的计算中发现问题和不理解的地方,及时的查漏补缺。】
3、“美化家园”花坛大约用了多少盆花?
(1)认真读题,想一想:这道题目该怎么解决?
列式: 22×28≈
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方法一:22≈20 20×28=560
方法二:28≈30 22×30=660
方法三:28≈30 22≈20 20×30=600
(2)教师:列竖式算一算,看哪种估计的方法更接近准确值?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22×28=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方法三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准确值。也就是分别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把两个近似数相乘,得到的结果会更接近准确数。
【设计目的:估算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结合生活实例让孩子来估一估,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再和准确值比一比,能更好的理解估算的方法,体验数学的严谨。】
三、自主练习。
1、估一估、算一算
34×28= 46×13= 15×67= 23×46=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板书订正。
2、改错: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说说题目是对是错,错在什么地方?然后进行订正。
3、自主练习第2题。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列式计算。
4、自主练习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全班进行解决。
【设计目的:练习是新知识学习后不可或缺的部分,进行适当的针对性的练习,能较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更好的理解算理、算法。解决问题部分更能激发孩子的问题意识,提升解题能力。】
四、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目的:有效的小结,能够较好的唤起孩子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与概括,总结收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