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普罗旺世,跳蚤市场。我忍不住把那一个个画面发布出来,就像现场直播。我的已经上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这样写道:“看着头儿发的照片,想当年我们一个个也都是小学生,跳蚤市场、卖花、卖报纸……像个小大人儿似的不亦乐乎。”我回话:“算是有回忆吧……”而她立即回应:“老怀念了……何止是回忆!”
是啊,何止是回忆?
而跳蚤市场本身的意义,又何止是买卖!
在举行这次活动之前,我们是有那么一点担心的。万一场面很冷清怎么办?毕竟这个社区暂时不是我们主要的生源所在地,就这么贴几张海报、搭几顶帐篷,孩子和家长们会来捧场吗?
实际上,不到半小时,十八顶帐篷就被占满了。我们准备了二十张桌子,远远不够用,不过没关系,大家毫不挑剔,铺张布,席地而坐,兴趣不减。等到日上三竿,粗略一数,竟然有五十家之多,且生意兴隆,好不热闹。显然,大家是需要这样的活动的。尤其是今天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生活能力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的确在体验,在学习,在成长,在享受。
第一笔生意,是在有趣的沉默中完成的。
那个五岁多的男孩子,站在小摊前不走,眼睛直盯盯地瞅着那个五彩斑斓的恐龙蛋。呵呵,孩子的心,大人是永远难以真正懂得的——那个恐龙蛋,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好玩得多。而六岁多的小老板呢,瞅着自己的第一位顾客,也是一言不发。小顾客的妈妈忍不住了,鼓励孩子:“宝贝,告诉哥哥,你喜欢那个恐龙蛋,问问他,要多少钱?”小老板的妈妈也忍不住了:“你是哥哥,是不是可以主动点?”而这两位主角呢,还是不说话。我连忙建议:“让孩子自己解决吧,咱们大人,可以袖手旁观。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自如,也会有令我们惊喜的表现。”大概有个两三分钟的沉默之后吧,小顾客忽然向前一步,伸手把自己的小机器人递给小老板。而小老板呢,心领神会,随即把恐龙蛋也塞到了他的手中……
不是我们大人所期许的那样,但是,那又如何?孩子,你慢慢来……
还有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儿,让人忍俊不禁。扯着爸爸的衣襟,他在这个不大的小市场里兜了好几圈,手里紧紧捏着两块钱。终于,他下定决心,买了一张贴画,又捏着一块钱和这一张贴画继续兜圈儿。在差不多一个钟头之后,他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我一瞧,小家伙的手里怎么只有一辆小汽车?他爸爸笑了:“哦,他后来看上了这辆小汽车,可是人家要两块钱。没办法,又找到卖贴画的姐姐,把贴画退了,再回来买汽车。呶,高兴了。”哟,不错嘛。这么个小小孩儿,还懂得取舍?我很赞赏这位爸爸,只给两块钱,并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于是,下午,我也比葫芦画瓢,给了女儿十块钱,同样告诉她要自己做主。
别看小丫头已经快七岁了,乍一到这样喧闹的场合,乍一拿到这笔“巨款”,还真有点儿不知所措。在最初的二十分钟里,不是找爸爸,就是叫妈妈,连跟五岁的小妹妹讨价还价都不敢张口。
不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怎么能埋怨孩子总是长不大?
好吧,对孩子,应该扶上马,送一程。
我牵着她的手,在集市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每一位“老板”打招呼,饶有兴致地打量每一样好东西。
那些大孩子们当真不一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边喊着打折促销,那边就写店面升级,这边有买赠,那边玩抽奖,还有在小店门面上煞有介事地挂着“客户意见本”的!
我笑呵呵地问那个很活跃的女孩子:“你是哪个学校的啊?”
她眨眨眼睛:“在这儿摆摊,还要问是哪个学校的吗?”
我清清嗓子:“我是城管。”
她的眼神很狡黠:“我不怕城管,我有卫生许可证有经营许可证!”
我抓住要害:“拿出来看看!”
她反应极快:“先把你的城管证拿出来!”
好吧,我败下阵来,落荒而逃。
渐渐地,小女儿适应了这热闹非凡的气氛。逛了几圈,也有收获,买了一个写字板,一本图画书,还有一盒油画棒。哈,那本好玩的图画书是从学妹手里买到的,两个小丫头都很爽利。一个问能便宜不,另一个说能,一个说几块钱,另一个就说两块,然后立马成交,皆大欢喜。值得表扬的是,她竟然还向妈妈又要了两块钱,为的是给两岁的小表妹买两只小小熊玩具。
跳蚤市场,其意义到底在什么?
不仅仅是处理旧玩具旧图书……
不仅仅是让孩子好像过家家……
不仅仅是锻炼孩子张口讲话……
不仅仅是让孩子试着去理财……
最重要的,是我们大人要聪明地利用这样的机会,放手,把市场交给孩子,其实也是把舞台交给孩子,把自信交给孩子,把成长交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