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尝试,后指导
早些年听到这样一个事情,一个小学五年级毕业的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原因,没有继续在初中学习,而是到本校到一个五年级的班当了一名代课老师,依靠教参书和自己的理解,一年下来,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有人问他有没有窍门,他说:我把自己当做学生,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讲,学生怎样学,才能学会。因为他的年龄和五年级学生相仿,所以较好的把握了学生的已有水平和思维模式,所以教学更为贴近实际,效率高。这样的案例很少见,但是却能够说明老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水平来上开展教学多么重要。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用先尝试后评价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充分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非常想得到答案,又有困惑时,在进行评价,效果很好!
再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20以内的质数如果熟练记下的话,会提高做题效率。原来教学使用的方法是:直接出示口诀记,让学生记忆,记忆要求常常是,学生先读一读,课下再记。而这次我改变这种方式,而是提问:10以内的质数有几个,2、3、5、7,看谁能快速记下来。十几的质数有几个,11、13、17、19,看谁也能快速记下来。1分钟后,我提问。孩子们机械记忆的能力是很强的,到我提问的时候,大部分已经背了下来,但是很明显这种记忆方法是很辛苦的。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我和你们一样,我也背了下来,然后顺口说出了儿歌。2、3、5,7、11,13、19和17,许多同学也和我一说了起来。那么50以内的能用这种方法记下来吗?我出示了完整的儿歌,孩子们非常兴奋的读记,记忆效率很高。可见,儿歌的出示,时机好了,效果才佳。这种方法就如生活中的口渴了才能体会到水的甘甜。
无独有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比较难的题,这时老师感觉学生可能不会,常常先讲。结果是正如老师所料,孩子们理解 并不多,失去了讲题的价值。受上面案例的启发,我想,对于难点的题,是否让孩子先试着思考,在孩子困惑的地方在点拨,理解这类难题的情况会不会好点。
今天练习册中有一道题。4/7和3/8比大小,孩子们还没有学习通分,只会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我对学生说,如果大家没有一个人会,我就不讲了,即使讲了也是有很多人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孩子们一听,积极性很高,争着说:老师让我们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片刻之后,自发的开始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开始阐述比较的方法。
郭宏祥说:4/7和3/8的分子不同可以让4/7和4/8比大小,4/7>4/8,4/8>3/8,所以4/7>3/8,很明显这也是一种假设的思想。
贾弘一:画图可以看出,7的一半是3.5,4/7比一半大,8的一半是4,3/8比一半少,所以4/7>3/8。
生3:4/7和3/8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他们的分母变成相同的。……
生4:4/7和3/8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他们的分子变成相同的。……
生5:分子除以分母,商写成小数就能比较出来了。(这种方式适合所有的的分数比大小,具有普遍性)
……
师: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我们没有学习的知识,非常棒!下面从中选择一种你最容易理解的方法给组里的成员说一说。
(大部分学生喜欢第一种和最后一种。)
先尝试,后指导,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每一次的学习,都变成了一种尝试、一种创新,这时老师能够较好地看到孩子的认识水平,此时的指导才及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