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理活动”就是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产生的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等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手段。
首先,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毕淑敏的《学会看病》一文中,作者为了锻炼儿子的自理能力,在儿子感冒发烧的情况下,决定让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然而,当儿子走出几门那一瞬间,作者内心里却开始后悔、自责:“我想我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指点指点,
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什么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这段心理活动描写,将做为母亲既想锻炼儿子又怕儿子受委屈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揭示了爱子情深的内心世界,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其次,它有助于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比如《红楼梦》中,当黛玉听到宝玉背地里跟史湘云、袭人说她从来不说那些“仕途
经济”的“混账话”以后,作者对黛玉的内心活动作了极为精彩的描绘:“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这段心理描写,
将人物内心深处细微曲折复杂的感情表现了出来,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林黛玉孤苦无依的身份以及父母早逝、婚姻无人作主的可怜境遇。
再次,它有助于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 比如《穷人》一文,作者对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刻画。先是久等丈夫不回,担心丈夫出事时:“桑拿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
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想到这里,桑娜更加坐卧不安,于是便走到外面想看看情况。当她看到风卷着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想到:“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当进去看到邻居西蒙已经死了,她没多想就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回了家时,她的内心开始忐忑不安:“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不仅揭示了人物善良的心底,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有助于烘托情景的美好。比如在《荷花》一文结尾写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段心理活动描写体现了作者被眼前的荷塘景色深深陶醉的情感,也进一步烘托了荷花的美。
从上面的赘述不难发现, 心理活动描写之处恰是人物情感升华之时。然而,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它虽如此之重要,却是小学生习作表达的难点,是不少小学生习作的缺憾。那么,我们应该引导小学生掌握哪些描写心理活动的方式方法呢?
一是内心独白式。是指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通过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充分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文中有一段这样的心理描写: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
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段话中,朱自清先生通过扪心自问,把自己感觉到时间的匆匆流逝却无法挽回时的痛苦、无奈、而又不甘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如《一夜的工作》一文结尾部分有两段心理活动描写: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到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段心理活动就属于抒情式独白,把作者目睹了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对总理难以抑制的敬佩爱戴之情抒发得可谓一览无余。
二是推测描写法。小学生写作文一般都是真人真事,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比较容易,怎么想就怎么写。但是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那么,怎样描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呢?自己在场亲眼目睹时,一般通过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来推测;自己不在场时,可以通过事情的结果或这个人平时的想法来推测。例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写到:“毛主席在电报稿上签字的一瞬间,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作者根据主席的神态推想出他此时的心理: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不管独白式还是推测式,都属于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用“我想……”“我觉得……”“我沉思着……”“我不停地问自己……”“他感到……”、“他觉得……”、“他认为……”“他想……”、“他回忆……”、“他思索着……”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达。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直接通过内心思想来表现心理活动。
三是梦境描绘式。这是一些小学生容易疏忽的心理描写法。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是人所思所想的集中表现,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补充方式。例如《凡卡》一文中这样描写:“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以上文字作者表面描写了梦境,其实凸显了穷苦孩子凡卡在这里生不如死,他渴望离开这里回到乡下去的迫切心愿。但这个的小小的愿望在当时也只能是个梦,巧妙地揭示了当时沙俄统治的黑暗。
四是幻觉展现式。这种描写方式或是人们在绚丽多彩的生活中,触景生情,萌发幻景;或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或是在极度向往某种事物时,眼前幻化出了某种事物的影像……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幻觉就等于心理活动,这是内心世界的间接表露。
比如,一学生害怕考砸,心里极其紧张,他这样写到: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再如,一学生盼望放假,极其向往轻松自如的假日生活,他这样写道:夜已深了,这是一个雨后的夜晚。终于放假了!我静静地站在窗下,默默望着窗外的新月,一切都显得那么温柔与闲适。伴着耳边悠扬的旋律,我仿佛是长了翅膀的精灵,飞越千山万水,飞越关山叠嶂。我似乎站在了黄果树的飞瀑前,月正当空,飞溅的水珠,重叠的山石,在月光下格外神秘与圣洁。我好象来到了玉门关口,听远处悠扬的箫声若断若续,还有梅花的暗香与夜风的清凉 ……、
还如大家熟知的《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描写小女孩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擦然一根根火柴产生了幻觉,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幻想世界:点燃第一根火柴,仿佛自己坐在温暖的大火炉面前;擦燃第二根,仿佛看见了喷香的烤鹅向自己摇摇摆摆走过来;擦燃第三根时,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根,仿佛看到了温和慈爱的奶奶;点燃一整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带到光明快乐的地方去了。这样的幻觉描写,反映了小女孩对温饱的向往与渴求,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正是通过幻觉被展现地得细腻曲折。
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当然,掌握了种种描写心理活动的方式方法后,在进行心理描写时,还要特别注意掌握以下技巧和原则,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一是要特别注意所写心理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也就是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可主观臆造,假如让小孩表现出成年人的心理特点,那就不真实,不能令人信服。
二是写心里活动要由感而发,防止左一个心里想,右一个心里想。只有在关键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出现时,才伴之以心里描写。也就是说人物心理描写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它要与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相配合、相穿插,相依相随。文段不宜过长,否则会使文章沉闷,有损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三是应写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 一般来说,遇到以下特定情况时,穿插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会恰到好处。
1、在人物左右为难之际。因为人在犹豫不决时,内心活动往往是极为复杂的,内心思维也是最活跃之时。 如“走在放学的路上,我心里忐忑不安。今天的试卷要不要给爸妈看呢?如果他们看到了这么糟糕的成绩,挨一顿数落批评是少不了的,说不准还得吃一顿皮肉之苦;可不给他们看又有什么办法呢?恐怕老师的短信早就发到了爸妈的手机上,他们也许早就知道了发卷的消息,想瞒天过海是不可能的;要不就会说试卷找不到了,随便说个分数?可能骗得了我那精明的妈妈吗?要是她打电话问同学或者老师,后果更不堪设想……”这就形象地再现了一位小学生做了考砸之后,究竟该不该隐瞒家长的为难心理。
2、在人物遇到困难之际。因为人在遇到困难时,心里免不了要进行左思右想,所以此刻进行心理活动的刻画也正是火候。如《詹天佑》一文写道: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这是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修好铁路的决心和高度的爱国热情。
3、在人物准备作出某种决定之际。因为人在做某种决定时,内心往往要进行一番思想斗争,此刻正是展现人物内心想法的关键之时。 如《金色的脚印》一文中,当正太郎看到老狐狸再也没来救小狐狸时想:“大概是觉得救不出小狐狸,死心了吧。不如早点给小狐狸解开铁链子,这个样子真可怜。”可是当他发现老狐狸在地板下做窝继续营救小狐狸时想:“真想替小狐狸解开铁链”,但是他想到老狐狸是在做一件不寻常的工作时又想:“让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救出小狐狸,可能更好一些。”这段心理活动写出了正太郎决定帮助老狐狸救小狐狸时,想到这是体现老狐狸母爱的时刻,却又想让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充分反映了正太郎喜爱狐狸的情感。
4、在人物对事物或现象产生疑问之际。因为人在困惑不解时,往往会在心里反复琢磨,免不了追根求源的思考。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这是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产生疑问时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了他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5、在人物向往未来之际。在《金色的鱼钩》中这样写道:“我想:等革命胜利后,我一定把他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这是“我”在包好老班长牺牲后留下的鱼钩,向往未来时的心理描写,体现了“我”对老班长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6、在人物抒发人生感悟之际。如《难忘的启蒙》中:“当我站在讲坛上向年轻人宣讲自己所崇奉的信念的时候,我会想起我的启蒙老师们。我由此想到,人们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所付出的辛劳不会是徒然的。既然我们的老师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这段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热爱,写出了从老师身上得到的启迪。
总之,心理活动的描写好比人物无声的语言,能够把语言、行动难以表达的思想活动、复杂而变化的情感直接表现出来。它是读者了解人物的窗口,也是展示人物特点的平台,能让读者更深入了解人物在想什么或者想要做什么,人物的情感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如果说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是绘“形”,那么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是画“神”。如果学生在作文中能恰到好处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对凸显文章情感一定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