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再见,史家小学(上)作文

2019-06-25 
再见,史家小学(上) 有些文字只能写在离开之后。从北京回来,有一种从幻境回到现实的感觉,十天来亲历的一切突
 

再见,史家小学(上)

 

有些文字只能写在离开之后。

从北京回来,有一种从幻境回到现实的感觉,十天来亲历的一切突然间开始变得遥远,我知道该是冷静思索的时候了。十天里在脑海里沉淀下来的东西太多,总体回顾和一一梳理都是必要的,最最重要的是我应该努力地在史家小学和毓秀路小学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我想这是我的责任。以下是几点浅薄的感触:

令我措手不及的开放胸襟

跟以往外出学习不同,在史小的这十天跟大容量、快节奏无关,用从容自在来形容倒是十分贴切,这跟去之前的预想存在挺大差异。史家小学的外事活动多如牛毛,不说每天都有也差不多,就我在的这些天所了解的就有洛阳市洛龙区80多位班主任、大连市的20多位教师、中教服安排的20多位校长、参加北师大校长培训班的近百名校长前来参观考察或是听课,还有很多诸如日本兄弟公司捐赠电动缝纫机、青基会和东四邮局与学校联合举办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启动仪式等社会活动,像我这样的挂职学习者同时就有好几拨儿,除我们之外,有山东济南的教育局领导和几位校长、有河北邯郸百花小学的校长和主任一共五个人,据说还有广东东莞的一位老师要在这里挂职半年,再加上深圳卓雅小学前来“留学”的三位老师、二十四名同学,每天都是这样川流不息.要是搁在一般学校身上恐怕早被压垮了。我有理由相信,史家小学今天的开放胸襟与大量类似的对外活动有关,天长日久之后,史小不再把这些看作压力,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一种在交流中实现自我鞭策、自我提升的机制。史小的开放是深层次、全方位的,挂职期间我和荆门的李校长一起走访了学校的好几个部门,也经常会闯进不同的专用教室或正在上课的其他教室,无论走到哪里听到的都是一样的声音:没事儿,请随便看!凡是我们提出的问题,被访者均怀着真诚的态度如实相告,包括收费问题、内部管理制度的实施细节等“敏感地带”。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原来担心人家一定会对你有所保留,便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刺探”你所希望得到的“情报”,当对方毫不保留和盘托出的时候,你会一下子懵掉,反而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了。因此,我毫不隐晦初到史小的前一两天的确有点儿像只没头苍蝇,瞎摸乱撞的。直到慢慢适应了她的节奏,才逐渐找到感觉:不能急,放慢节奏,一点一点地看,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观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思索。尽管不足两周的时间只能是走马观花,但我坚持勒紧缰绳尽量不错过任何美丽的风景。因此,过去十天我从史小获取的信息量是惊人的,这也是我之所以坚持每天写出两千字博文的重要原因,得到的有益启示太多,不及时记录下来注定会遗漏会错过。

令我瞠目结舌的超前与创新

在史家小学的校园里游走,我思考最多的问题是:除了地缘的、物质的东西之外,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史家小学的快速发展?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史家小学地处首都,自然会有些我们这类小地方的学校所不能企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资金投入、设施建设,比如对外交往的对象、范围等等。诸如数字科技馆、游泳馆之类的先进设施,我们五年甚至十年之内都可能望尘莫及。但就本质意义来说,史家小学、毓秀路小学是完全相同的,我们都是承担小学阶段义务教育的学校。既然如此,两所学校之间必然存在某些可以共用或值得借鉴的东西,比如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法,当然直接复制或者生搬硬套肯定行不通,中间必须要有一个本地化、本校化的过程。

在支撑史家小学发展的整个精神体系中,我最欣赏两点:第一是超前发展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系统,大家似乎习惯了听命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习惯了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指令,习惯了人云亦云的生存发展模式。久而久之,我们便失去了放眼未来的能力,眼睛看到的只是“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史家小学不是这样,他们勇敢地跳出了循规蹈矩的藩篱,把目光投向了未来。早在1992年他们就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办学思想,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法早了十几年。当我们刚刚从中央文件里了解到“和谐”的涵义时,史家小学已经把和谐二字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人人和谐、事事和谐、时时和谐、处处和谐的局面已经变成校园生活的常态。这说明什么?带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首先要有开阔的视野,具有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时时洞悉教育发展的脉搏,选准时机强力突破;其次要敢想敢干,从自身实际出发是必须的,困难和问题肯定很多,但要坚信胜利就在前方,要敢于树立既切合实际又较为超前的发展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地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并通过强有力的执行、富有成效的行动最终促成目标的全面实现。

第二是创新发展的意识。史家小学做过的许多事情在中国都属于开先河性质的,全国第一个红领巾校园电视台诞生在史小,第一个计算机教室、第一个立体运动场、第一个校园网络、第一个……这么多的“第一个”证明了史家小学的创新传统和创新实力。创新和传统看似势不两立,但在史小这里创新已经成了这所学校的传统,或者说史家小学已经具备了持续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当今的学校而言,说它弥足珍贵一点也不过分。史小的创新实践给我的启示是:一所学校应该具有创新的品质,一时一事的创新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有所建树必须学会持续创新,要想别人不敢想、不愿想的事情,要干别人从没干过、不愿干的事情,常规需要坚持也需要打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所学校也可以每天都是新的。或许有人会说,史家小学只是一个特例,没有可比性。那么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就立足于自己所在的学校,争取各项工作在本市、本省具有创新意义。如果有哪所学校做到了这一点,我笃信这所学校定然会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当然,创新涉及很多方面,我认为首当其冲是意识问题,也就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找出创新的突破口,学会在每一项实际工作中求新求变。有了意识接下来便是行动,有首歌唱得好“社会主义等不来”,光有想法不行还得干才行。史家小学今天的辉煌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