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长
——《走近伊尹祠》综合实践活动反思
河南省虞城县实验小学 何瑞香
“研究”看似高深,站在门外看,感觉深不可测,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在经历了“走近伊尹祠”的综合活动之后,学生们变化了,成长了。
成长之一
学习了《颐和园的长廊》,学生被祖国高超的建筑艺术与精美的绘画艺术所吸引。探访名胜古迹成为孩子们热议的话题。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家乡虞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古迹众多。孩子们对探访家乡的遗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走近家乡的遗迹》成为孩子们想要研究的方向。
在虞城的这些遗迹中,要全部了解,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如就缩小范围,将活动落到实处。在开题活动中,我播放了《走近虞城》的宣传片。看着熟悉的画面,听着动听的介绍,孩子们被家乡深深地吸引。“你最想了解家乡的哪一座古迹?想了解它的什么?”一个问题的抛出,宛如一粒石子抛进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孩子们商议着,最终确立了“走近伊尹祠”。要研究“遗迹”,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从哪些方面入手?这又成为孩子们一个热议的话题。有的说“想从文献资料入手查一查伊尹和伊尹祠的历史”,有的说“想去实地看看它的建筑风貌,感受它的风采”,有的说“想寻找它的文化内涵,开发它的旅游价值。”……孩子们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探讨中,孩子们的研究内容越来越清晰。
成长之二
明确了研究内容之后,如何制定方案?想一想我们“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引导孩子理清这些问题之后,完成方案的填写。方案对于整个活动而言,是一个总规划,像一个风向标,时时给孩子一个指引。具体怎样去做?需要研究计划的制定。活动安排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活动是否能够扎实有效地开展。“自己制定、提出建议、完善修改”,经过几个来回的斟酌,孩子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能够在计划的安排中考虑一些实际的问题,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调查分析的能力在提升,问题意识被激发。学生由最初的一个想法,到学会统筹安排,进行精心部署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长之三
前面精心的准备,是为了后来更好实施。各小组在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始实践活动。有些预知的困难,有些潜在的问题都在活动中出现了。预知的,有预案;突发的,能应对!“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一些问题被孩子及时解决了。新的问题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就拿“历史文献组”来说,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起初的一些设想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后来经过建议,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如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你知道伊尹祠?”没有多大意义。
2、“说出跟伊尹相关的几个名人”这题,可能因为需要时间思考,嫌麻烦,。基本没人列举,失去意义。
3、调查内容的层次不太清楚,操作不方便。
我们的调查并不是很成功,算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因此,老师提醒我们调查设计要注意三点:
1、问题要精简。所以我们把问题作了一些修改,删去“你知道伊尹祠?”根据老师建议又补上一个问题。
2、我们把问题设计成选择的形式,这样看上去更清楚了,操作也更方便了。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又重新设计了一份调查表。
(问卷二)伊尹知多少的调查
您好!我们是虞城县实验小学好奇冒险队,今天请您在百忙中答一份有关伊尹祠知多少的的调查问卷,谢谢配合我们的工作!
时间—— 地点—— 被调查者———— 年龄———— 职业———
1伊尹祠在虞城吗?是( )不是( )
2您去过伊尹祠吗?去过( )没去过( )
3伊尹祠堂是文物保护单位吗?是( )不是( )
4您认为伊尹祠名气大吗?大( )不大( )
5您认为伊尹祠堂该保护吗?该( )原因是————不该( )原因是—————
成长之四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不仅仅限于一项活动,它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在“走近伊尹祠”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确立主题,制定方案与计划,掌握了调查方法。在活动展示过程中,更是大显身手。为了更好地展示研究成果,他们有着分享的喜悦,创作的快乐。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展示课件,将绘画技艺融入作品创作中,搜集整理资料制作手抄报……还有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关注,给文物局写建议信,给旅行社写推荐信,将整个研究活动推向了高潮。活动中,孩子不仅仅收获了知识的充盈,还有思想的成长,主人翁意识的激发。一些有形的成长与无形的影响在孩子内心深处扎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