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带来的花香——我们听窦桂梅老师讲课11月29日上午,终于看到并亲耳听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名师窦桂梅老师的课
您带来的花香
——我们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11月29日上午,终于看到并亲耳听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名师窦桂梅老师的课和她做的关于《回到教学的原点》的报告,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讲台上的窦老师身着一件灰色的毛衣外套,咖啡色的长裤,泛着小黄花的丝巾和衣服相得益彰,显得得体而大气,一如她的人一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窦老师一直是妙语连珠,激情飞扬,甜美抑扬的声音,犹如一首婉转的乐曲,荡漾在每个老师的心头,氤氲于整个会场。在互动环节,窦老师让台下的老师一起朗诵这几句话:“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数千名老师的声音如蚊子一般。我知道,老师们除了羞涩、拘谨,主要是这沉甸甸的责任,有多少老师能理直气壮地担当?我们自己是否学好了母语,我们是否有这样的能力?
薛瑞萍老师也曾说过这样的话:“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这话纵然充满了霸气,但这霸气的后面有着怎样的内涵和底蕴?要练就像窦老师、薛老师一样的霸气、底气和大气。结合自己,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练就一双语文的“眼”。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直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看到纸的背面。在教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的过程中,窦老师一直在引导孩子们通过简单的文字,挖掘文字背后的东西,并利用文本的空白点引发学生的想象与表达。如,文中的几幅图,窦老师让学生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在这个环节中,其中有一幅图,有同学说用“跑”,有同学说用“奔”;一幅图有同学说用“拉”,有同学说用“牵”,窦老师便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自己鉴别,到底用哪个好,并说出理由。在当时的情境下,学生很自然的就能分辨,而且说得丝丝入扣,这一精彩生成完全是窦老师善于把握教学时机的结果。文本中的父子毫不羞涩地向熟悉的、陌生的人表达着对对方的爱,窦老师利用这一点,追问学生:生活中,你这样表达过自己的爱吗?为什么?最后告诉孩子们:未曾表达的爱是不存在的,爱是要说出口的,如果爱你的亲人,就大胆的表达出来。更令人称道的是窦老师不仅关注文字,更关注插图,说图画自然有语言未达之境,让学生用美术的眼光寻找语文的元素。窦老师启发学生看图画中三人的围巾,爸爸的是红色的,代表着热烈;妈妈的是绿色的,表达着对生命的期盼,而迪姆的是红绿相间的,画家的别具匠心,又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和感动呢?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孩子的发现往往也是我们这些成人所不能抵达的,特别是发现其他图都是方形的,最后妈妈牵着迪姆的手目送爸爸远去这幅是圆的。这一点引发无穷的回味,会有种种美好的念想在里面……真是发人深省,回味悠长。反思自己的教学,关注更多的是文字,对于优美的图画往往会视而不见,浪费了多少宝贵的资源,泯灭了多少图画带来的情趣。窦老师的课不仅是一种引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考。
二、练就一颗语文的“心”。窦老师一路走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和她用心做事是分不开的。在教学的最初,她就和孩子们一起向教材“发难”,提出“三个超越”教学法。现在她们又在践行“主题”教学法,就是针对一篇文章寻找其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思考。比如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就围绕“好好活儿”这一主题;教冯骥才的《珍珠鸟》就围绕“信赖”展开讨论;这节课就围绕着“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直白,但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是丰富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运用这句话。比如,在最后让学生写自己的阅读感言时,就要求学生用最简单的表达写出自己的感悟,相信会带给大家丰富的感动;让学生和老师说再见时,她又一次让学生面对老师做最简单的表达。相信通过这样的反复强调,这一主题早已深深印在所有师生的脑海中了。试想,我们的语文课,学习完一本书,学生脑海中会有多少东西能根深蒂固?如若每节课都有这样的主题沉淀于心,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期盼!
还有,在讲读绘本时,窦老师特别让学生们关注狄姆送爸爸时,手里的那本书。说到书,窦老师的语言便柔软起来,诗意起来。她说:读书的孩子,是错不了的,即使爸爸不在身边,狄姆也一定会从书中汲取力量,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提升自己。爱读书的孩子是阳光的,健康的,我们真的有理由相信,即便面对父母离异的厄运,狄姆也一定会珍惜这样的爱,勇敢面对和承受这样的结局,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都需要我们去勇敢迎受。窦老师所在的清华附小更是一个注重读书与积累的学校,他们每个年级都有必读书目,必背诗词。利用“晨诵十分钟”阅读儿歌,经典诗词,学生的习惯通过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她说以语文的方式讲道理是最直接的生命链接的方式。教孩子六年,她们想的就是孩子今后生活的60年,甚至更远,这不仅仅是一种阅读的引领,更是一种生命的关怀。
三、练就一张语文的“嘴”。在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窦老师激情甜美、抑扬顿挫的声音一直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简直就是一场听觉的盛宴。朗诵儿童诗时,她就是奶声奶气的一年级小女生,就是一只可爱的小蝴蝶;朗诵食指的《相信未来》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掌声里充满了爱慕和敬佩。大家可能都有印象,刚开始,学生阅读的时候并不是很有感情,窦老师也没有刻意去教,但到最后,学生们在老师的感染下也变得富有激情,有板有眼起来,特别是窦老师最后让一个孩子上台朗诵的那首诗,没有指导,也没有要求,但孩子的朗诵和音乐却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不管说到什么话题,儿歌,诗词,佳句便从窦老师那张嘴里流了出来。比如:“思念是下一次相逢的开始”“多么有亲情的孩子,他想到了完整”“朗读就是理解,理解就是发现”……为什么窦老师能妙语连珠,口吐莲花?除却自身的天赋外,更多的是她后天读书的结果。曾看过窦老师的一篇文章《回首生命的来处》,讲她从小就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师范时更是读了大量的古典名著,参加工作后,除了教学方面的,更多的读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教育名著,以及哲学的,美学的。现在。她还经常和学生一起读童书和绘本,广泛的涉猎,就成就了今天的她,她的全身都透着书香味儿。在书香的浸润下,虽历经岁月风尘,可她依然那么美,美得有深度,有涵养,有气质。因为她说过:读书,是女人最高档的美容品,最有效的营养剂,读书修缮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心灵面貌日益健康阳光起来。
四、练就一双语文的“手”。窦老师说自己文笔一般,但勤于动笔,及时总结、梳理、提升。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并写就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玫瑰与教育》几本书以及上千篇优美的文章。朱永新教授于2002年6月26日“教育在线”网站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明确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一切教育大家在强调读书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写作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坚持写教育随笔,叶圣陶力倡教师写“下水文”,朱永新教授让教师写教育日记。这其间似乎有一种本质的联系。因为没有读书与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教师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要求学生写作就失却了说服力量。没有教师的潜能开发这一生动的“教材”,也很难激发起学生内蕴的潜能。”实践证明,许许多多的老师因为阅读和写作很快就脱颖而出,成长和行走的姿态也越发自信、有力。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关注,窦老师在拿着话筒让学生发言时,她总是弯着身子,笑眯眯地望着他们;对于精彩的回答总是毫不吝惜地伸出大拇指,对于好笑的语言总是朗声大笑;一节课后,没有一刻的休息,便开始站着作报告,期间连一口水都不曾喝过……她还说:只要一进课堂,就能把整个“场”给运转起来,好的教师就像吸铁石一样,他一吸小铁屑就构成了美丽的图案。除却名师身上的光环,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有激情,有智慧,有能力的师者,我喜欢,我崇拜。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抱怨教育的种种不如意,不如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强大自身做起。还有,就像窦老师说的那样,从教学生写好一个字做起,从引导学生表达一句完整的话开始,从写一篇简单的作文开始。其实,路,就在脚下。
这些思考和感悟就像是一束花香,萦绕在我的身边,营养着我的视线,芬芳着我的心灵。不,不是我的,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