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美”
——听《搭石》所想
这是本学期第三次听任老师的课了。较前两次相比,任老师的进步很大。课堂语言成熟了很多,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及时、到位具有鼓励性——这是学生学习兴趣一直很高的直接原因。调控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显得从容了许多。更难能可贵的是任老师能用心阅读教材,研究教材,所以教学中呈现出来许多自己的解读结果,不再是仅仅只靠教参,照搬教参。
任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是作家刘章的一篇散文。课文从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事物写起,表现出家乡人朴实、善良、勤劳之美。整篇文章没有出现一个“美”字,却把人和事的美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写作特点是值得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和品味的。“体会表达,学习表达”这也是语文课教学的方向,更是实践课标所提倡的“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的理念。
结合本人对课文的理解,对任老师的课做一下片面的分析。
教学的第一部分: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听写生字“暴”“涨”“裤”“惰”“衡”“序”“伏”学生书写完毕,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自行订正。接着教师叙述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引出搭石,然后问:“课文讲了什么内容?”生答:“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赞搭石。”师板书后又问:“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有哪些?”生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话介绍了一下。
语文课不能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字词教学不论在哪个学段都应重视。这一点任老师做得很好,如果在复习词语时重点倾向于那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字,效果会更好一些。订正时该强调的地方,或教师指出或让学生提醒都可以,如“暴”字的下面的“氺”不要写成“水”,“裤”的“衤”字旁不要写成“礻”字旁。另外,根据四年级的学情,听写词语更好。课文内容的回顾,教师的问题有点散,一问一答式,学生缺少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过程。两个问题重复一个内容还少了一些层次性,根据本文的特点,教师这样可以这样提问“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学生用一两句话表述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分别概括成“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赞搭石。”这样使学生的语言经历了由复杂到简练的实践过程,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的第二部分:自读自悟
教师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2——4自然段,在文中用横线画出让你体会到美的语句,再读一读,并和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读自悟后小组交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体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更应是在交流讨论深化感悟,培养、提高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对于小组交流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刹车”避免时间的浪费,把那些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多读文本,读好文本。
教学的第三部分:理解课文
通过课文中描写“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赞搭石。”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关键。鉴于学生在前面有了自读自悟的过程,所以这个教学环节,是按着学生先汇报教师再引导点拨的步骤进行的。在这里,教师本着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原则,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化一层。其实在这个环节,教师的教学活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更好考虑好怎样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在“得意”的同时更“得言”。例如文中描写老人搭搭石的一段话“上了点年岁的人,不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学生已经注意到了这里面的关联词表现了老人很勤劳,但这种认识还很肤浅。教师可以顺势而导,透过这几个关联词我们看到的更是一位一心为他人着想,做事认真、执着的老人。然后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写几句话来描述一个人认真做事的场景。再如文章的最后“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个句式也很有特点,不妨也让学生练一练。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教师对教材广度的处理。有的时候教师为了拓展教材,会旁征博引。但这需要教师学会甄别,使选取的材料在教学中是点睛之笔而非画蛇添足。
《搭石》一课的“美”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教师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审美的平台,让学生在读、思、练中感悟,品味。透过文本语言文字的表述,透过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读出,读懂,读好这里的“美”。
说句题外话,我们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应该是语文的代言人。我们的语言不需要每一句都具有诗意,但每一句话都应该富有情感。用言语的情感去熏陶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让他们在语言的场中,学语言、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