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习惯成自然作文

2019-06-10 
--《蝈蝈》教后随笔文/张春芝“习惯成自然”,这个成语大家都不陌生。它和“习惯自然成、习以为常”是近义词。还记得
 

--《蝈蝈》教后随笔

文/张春芝

“习惯成自然”,这个成语大家都不陌生。它和“习惯自然成、习以为常”是近义词。

还记得在教五年级的一篇课文《蝈蝈》时,对这个成语就有了感触。

《蝈蝈》一课讲的是一位老爷爷喜欢蝈蝈,于是在集市上买了一只叫得很欢的蝈蝈,但是蝈蝈关进笼子跟着爷爷回家后,就一直不叫,爷爷用了给蝈蝈吃辣椒的方法,蝈蝈依然不叫,当大家把这只蝈蝈快要忘记的时候,那只让人无可奈何的蝈蝈竟然开口叫了起来,这使爷爷一家人兴奋无比,可是这只蝈蝈竟然一叫不可收拾,天天叫不停,一开始一家人都很烦,渐渐地,大家对这只蝈蝈的叫声不以为然。这就是习惯成自然。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今天晚饭前,儿子因爸爸出去吃饭,没能带上他,而在家里让我抱着不肯下来。不管我使用怎样的招术,小家伙就是不肯让步。眼看着,锅里的米饭溢出锅外,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看着儿子那委屈的样子,又下不去狠心,可是锅里的饭不等人,一会儿工夫,我放锅的小柜上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汤水,我不得不放下儿子去收拾。儿子就站在我的一旁,一边哭,一边嚷嚷着:妈妈,抱抱,妈妈,抱抱……我不理他,继续干自己的活,随他去吧……小家伙一直闹到我收拾完毕……想想这样的结果,我不由得慨叹:惯得不行,习惯成自然。

当然,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你是否还记得,你经常为儿子打来洗脚水,儿子由一开始对你表示感谢,到顺理成章地接受,再到你不打水他就不洗脚的不良习惯……

你是否还记得,你在为孩子办好事的时候,不幸出现了意外,这时的你出于对孩子的爱,总会不掩饰自己,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笨,报怨自己想得不周到,久而久之,你会发现,突然有一天,你的孩子会对你无意做错事有一种你意想不到的反应,那就是对你的抱怨……

你是否还记得,你经常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看着孩子吃东西的那个样子,你甜在脸上,幸福在心里,有时你还会时不时地加上一句,慢点慢点,别噎着,可当时日长久时,你会发现,即使你在别人面前想让孩子表现一下他的孝顺,他也同样不会给你面子而自顾自地吃……

你是否还记得,你在拉扯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哭声可以让你停止手中的一切,马上抱起来,放进怀里,小家伙随着年龄的增长,此小技俩却屡试不爽,以至于你不论在何时,都会“投降”……

……

想想,这样的事例就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不再发生,我们习以为常。

古人云: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善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当然,我们也知道,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孩子习惯的养成一开始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比如,我家儿子现在在接受别人东西的时候,总会说一句“谢谢,谢谢。”一开始的时候,小家伙也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毕竟年龄有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还不知道是何物。所以,这时,只有我们把这种意愿强加给孩子。于是,我们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训练,不管给孩子什么样的帮助,都会强调让孩子对自己说一遍:“谢谢爸爸,谢谢妈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慢慢地会变成自发性行为。当孩子接受了教育之后,会对这种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境去做。但是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常常不够稳定。所以,在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以免让孩子刚形成的兴趣成了泡影。它依然需要家长的提醒和监督。渐渐地,孩子的这种习惯成了自觉性行为,不需要别人的督促与提醒,自己能够自我要求,能够自我监督。这说明这种习惯已经被内化为自己一种需要自己强制执行的行为。

随着反复的训练,现在,我家小儿不管接受谁的东西,谁的帮助,都会及时送上一句:谢谢。习惯成了一种自动行为,它既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内在的意志努力,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为。这时,就已经形成了习惯。

一种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终生在研究习惯教育,也认为,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但是习惯是不一样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