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人文教育的世界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读书笔记
武陟县嘉应观乡二铺营中心小学 李之梅
本周五晚上的河南教师读书会“好书私享会”第三十期分享,正好轮到我主持,本期领读嘉宾是来自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八中学的殷国雄老师,他领读的书籍的作者是旅美华人、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徐贲老师,为了阅读这本《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一书,我第一次从当当网上进行购物,头天晚上下的订单,第三天早上就到了,收到这本书,我便打开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这本书是介绍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书,以作者对人文教育理念的认识、日常授课的教学经历与体会、个人学术兴趣和问题意识为出发点,总共分为三部分:1、教学实例:通过基于教师和学生自由精神与独立思考的经典阅读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蒙田、洛克等大师的著作,培养学生思考、提问、议论、表述的能力;2、作者对人文教育重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列奥.施特劳斯的一些思考,集中在他对人文教育的理解;3、西方古典的当代启示,经典阅读是学术和理论性的,但思考的背景和问题意识却是现实的。在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的今天,这本关于人文教育的著作很有启发意义。
在阅读第一部分《人文教育的课堂思考》的第三章《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时,在“希腊思想课”上,学生们能够察觉到柏拉图决亚里士多德表述思想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柏拉图用的是对话,亚里士多德不用对话,在阅读时,学生们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心议题的“善”与“幸福”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第一卷第三章里说:“伦理学考察的是善,善是政治和伦理的纽带”,他接着又说:“那么政治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行为所能达到的一切善的顶点又是什么呢?从名称上说,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学生们会产生疑问,在希腊悲剧和柏拉图那里,“正义”是善的顶点,为什么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当做善的顶点呢?
接着,学生们围绕着这个疑问各抒己见,有学生说:尽管《伦理学》中多处讨论到幸福,但“善”才是真正的议题。有学生说:《伦理学》里,讨论的幸福、勇敢、节制、友谊,都是善的具体方面或内容;它告诉人们的不是什么素质、品格是善。而是怎么做才是善,因为伦理学是关于行动的伦理。有学生问:人怎么才能幸福呢?亚里士多德说开好车、住大房子都不是真正的幸福,他把“高贵出身、众多子孙、英俊的相貌”看做幸福的“外在的善的补充”。有学生说:幸福不是命运的赏赐,而是通过德性学习得来的,学习比命运更能把握幸福,人们有充足理由主张,通过努力获得幸福比通过机遇更好。最后,学生们都同意:没有德性和善的目的不能算是幸福,但尽管如此,学生们对亚里士多德第一卷第九章里的“儿童和动物都不具备学习德性的理解力”有疑问,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小时候也是能懂一些道理的,跟狗、猫、马、羊不一样。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们讨论的关于“幸福”、“德性”、“善”、“正义”等词语的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尽管有一些晦涩难懂,但徐老师通过自己的巧妙引导,让学生们明白了人文阅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言之有据”,也就是随时准备用文本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都是“引经据典”,通过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原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让学生们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观点开始碰撞,思想开始交流,困惑开始消解,观点开始统一,最后的疑问也成了下一节课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让学生们课下去查阅资料,寻找论据,酝酿下一节课的精彩。
尽管这本书我才读了五十多页,尽管书中的理论或者句子有些晦涩难懂,尽管真正读懂书中的内容需要哲学和伦理学等理论方面的知识支撑,但我已经有了把这本书读下去的兴趣和信心,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这本书,我初步打算用一年的时间慢慢地咀嚼回味,因为这本书,初步让我明白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阅读习惯、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性,因为人文教育是当今教育的根,人文教育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温润,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温婉,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