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加深领会课文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实录及反思
◇抓住课题 引导朗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十分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先来读一读课题,看哪位同学能读出课题的含义。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读成重音)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勇气尝试一下?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自豪”读成重音)
师:请齐读课题,要读出“谁”应该感到“怎样”才对。
师:同学们都知道课题中的“我”是小骆驼, “小骆驼”在什么时候对自己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用自豪的心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反思:从课题入手,教给同学们朗读的方法,“我”和“自豪”是重点词语。“我”是小骆驼,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自豪”体现了小骆驼内在情感的变化。抓住了重点词语,这个句子就读好了,句子读好了,就容易理解课题的意思了。此外,读懂课题对全面、准确理解课文很有意义。
◇角色扮演 入情入戏
师:起初小骆驼感到自了豪吗?(自卑,委屈)因为什么事,小骆驼委屈得不得了?请同学们拿起课本,一起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大声朗读小红马的话,语气中满含嘲笑)
师:假如你是小骆驼,回到家里,会怎样把小红马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妈妈?
(生扮小骆驼,用委屈、难过的语气说:“今天小红马嘲笑我,说我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师扮骆驼妈妈,用疼爱的语气说:“孩子,明天我带你到沙漠里走一趟吧。”
反思:到角色中去读,是另一种读法,这样的读,实际上是一种“悟”。让学生扮演小骆驼,模仿小骆驼的语气说话,入情入戏,去真切地体味小骆驼内心的情感。
◇设想困难 训练思维
(师演示茫茫沙漠,飞沙走石,铺天盖地的视频,让同学们感受沙漠恶劣的环境,把想到的词语和短语写在黑板上。)
茫茫 无边无际 松散的沙子 干涸 风沙铺天盖地
师:比一比,看谁能把词语和短语表达的意境读出来。
(生读得投入,入情入境)
师:骆驼妈妈要带着小骆驼走进可怕的大沙漠了,想象一下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甚至危险?
(生七嘴八舌,有的说脚会陷进沙子里,有的说会找不到水的,带的干粮也不够吃,有的说会迷路的,还有的说会遇上沙尘暴……)
反思:学生们虽然有见过沙漠的,但没有亲身感受过沙漠可怕的恶劣环境,通过课件把学生带入沙漠。由视频画面到词语,再由词语回归视频画面,边读边体会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设身处地想象小骆驼和妈妈在恶劣环境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学生对这个环节很感兴趣,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争相举手发言。
◇找出句子 读出理解
师:小骆驼跟着妈妈靠什么走过大沙漠?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文中写脚掌、肉疙瘩、睫毛用处的句子。
(生读描写脚掌用处的句子: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师:如果把小问号去掉,换个说法,你会说吗?
生1: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肯定拔不出来了。
生2: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绝对拔不出来了。
生3: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百分之百拔不出来了。
师:小骆驼从妈妈的话中明白了什么?(板书:脚掌又大又厚 陷不进沙子)
(生读描写肉疙瘩用处的句子:我们背上的这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师:(板书:肉疙瘩 贮存养料)你们知道吗?驼峰里面的养料就是能量,这些能量保证它们在沙漠里不吃不喝也能走上十天。
(生惊讶不已)
师:看来,驼峰的用处真大呀!大家觉得骆驼妈妈说这些话时语气是什么样的?(自豪)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生用自豪的语气,大声朗读描写肉疙瘩用处的句子)
(生读描写眼睛睫毛用处的句子:说话间,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
师:从“说话间”和“铺天盖地”,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天气说变就变,沙尘暴来得很猛烈,让人来不及防范。
生2:人和骆驼可能被沙土埋没,很危险。
师: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反复读这段话。想一想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两层睫毛和鼻孔 挡住风沙)
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脚掌、驼峰、睫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
师演示以下补充材料
(骆驼具有极耐干渴的特点,能在缺水的情况下行走四五天之久。骆驼的腿上有一大块胼胝,跪下的时候不会被烫伤。
沙漠宽广无边,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旅行的人很难认路,骆驼却能在沙漠里给人们带路。骆驼熟悉沙漠里的气候,快要刮风了,他就跪下,旅行的人可以预先做好准备。
骆驼走的很慢,可是能驮很多东西。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师:看了上面的文字,你最想跟大家说些什么?
生1:在茫茫的大沙漠里,骆驼给了人们很大的帮助,它可是我们人类穿越沙漠必不可少的好朋友呀!我们要爱护它。
生2:骆驼能吃苦耐劳,很了不起。它身上的很多部位都有特异功能,不怕炎热,不怕飞沙走石,驮很重的货物,不吃不喝走很远的路。它是友好的使者,在古代的时候,就带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任,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
师:当小骆驼顺利完成了这次沙漠之旅,它心里还觉得委屈吗?它的心情怎样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带着骄傲自豪的语气朗读)
反思:读是架通理解的桥梁。学习中,同学们先是一边听别人读,一边找出描写脚掌、驼峰、睫毛用处的句子,接着再自己读——变化句式对比读,用自豪的语气大声读,还有反复朗读,边读边体会,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的思维像是在高速路上赛跑,加速了对句子内涵的理解。“沙漠之舟”短文的引入,让学生快速阅读,获得很多信息,对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表达迁移 续写故事
师:沙漠旅行结束了,假如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它会对小红马说些什么?这次小红马的心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续写故事。
今天小骆驼不再自卑,仰头挺胸的来到小河边。小红马见了,喷着响鼻指责道:“你这么丑,怎么能来这样美丽的小河呢!你到这儿简直影响‘市容’!”
小骆驼纠正道:“你说我长得难看,可我这些部位作用可大着呢!而且还是别的动物都没有的‘绝技’。”
“既然这样,我不如听听。”小红马将信将疑地说。
“好吧,我就给你讲讲。”小骆驼津津有味地说了起来,“别看你在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四蹄生风,一日千里。可到了沙漠里,你寸步难移。”
“怎么可能?”小红马不由得插了嘴。
“那你看,我们的脚掌虽然又大又厚,但我们在茫茫的大沙漠当中,行进自如,根本不会陷进沙漠里,能驮着一大堆东西走很远的路。而你的呢,脚掌瘦小,容易陷进沙子里,想拔出来都困难。”
小红马听着听着,慢慢低下了高昂的头。
小骆驼继续说:“你的睫毛只有一层,好看是好看,可只有在草原上才有用,在沙漠里就没用了,因为薄薄的一层眼皮根本抵挡不了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只有两层眼皮才能挡住沙尘暴的来袭。我背上的‘肉疙瘩’可是宝贝哩!里面贮存了很多的养料和水分,在沙漠中即使四,五天不喝水、不进食,精力照样充沛。看起来很难看的肉垫呀、鼻子呀在沙漠中可都是我们生存的‘法宝’,腿上的肉垫帮助隔离脚下滚烫的沙子,让我们不会烫伤;鼻子能使我们闻见很远的气味,帮助人们寻找食物和水源。想当年我们的祖先就是凭借着这些特殊本领,劈开丝绸之路的大道,因此人们夸赞我们为‘沙漠之舟’呢!”
听了小骆驼的一番话,小红马的脸红了,忙为自己之前嘲笑小骆驼道歉:“对不起小骆驼,我不应该嘲笑你长得难看。都怪我不知道你看似丑陋的部位,在沙漠里的用处这么大。请你原谅我,好吗?”
小骆驼宽容地说:“以后我俩还做好朋友吧!”
反思:抓住课文结尾的空白点,为学生搭建续写故事的平台,让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表达手段“默默”迁移,变为自己的表达方式,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这次续写,一是写之前已有大量的言语积累——读和说:已能灵活运用课文中的某些语言;二是之前的读说练习,学生有了很好的情感体验,积累了写作的欲望和激情。结果,大多数学生超越自我,写出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挑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