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的一年级》系列读后感
“每月一事”,我们这样做
——《新教育的一年级》之每月一事
宋新菊
有这样一个关于人生目标的著名实验: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如下: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来,他们从未改变过目标,总是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这些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断完成预定的短期目标.生活状态步步上升.25年后他们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人目标模糊.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27%的人,25年来都没有目标,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根据以上结果,调查者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坚持培养他们逐步树立目标意识,从短期目标入手,逐步有长远目标的确立和坚守,对于他们的一生都是有用的,这也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之一: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具体操作就是“新教育每月一事”。朱永新老师在《新教育》一书中重点阐述了新教育的“每月一事”。
每月一事主题设计如下:
吃饭(节俭)(1月) 走路(规则)(2月) 种树(公益)(3月)
踏青(自然)(4月) 扫地(劳动)(5月) 唱歌(艺术)(6月)
玩球(健身)(7月) 问候(交往)(8月) 阅读(求知)(9月)、
家书(感恩)(10月) 演说(口才)(11月) 日记(自省)(12月)
具体到这12个月进行每月一事如何操作,童喜喜老师的《新教育的一年级》这套书中,做出了课程的范例。
一、喜喜赠言:每月一事的标语式提炼
首先这套12本的书中,目录之前的每月日历下,有一个“喜喜赠言”,赠言对应的是“每月一事”,这个赠言,就是对“每月一事”的标语式提炼。可以作为我们做每月一事时的口号或标题。每月一事,用一个月时间培养一种好习惯。
“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
喜喜赠言:1月,一粥一饭,最朴素的温暖,最深远的爱。
“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
喜喜赠言:2月,相互约定,人人遵守,每个人都将得到真正的自由。
“3月,让我们一起去植树。”
喜喜赠言:3月,种下一株幼苗,种下一株希望。
“4月,让我们去踏青。”
喜喜赠言:4月,看天地辽阔,让心灵开阔。
“5月,让我们学会扫地。”
喜喜赠言:5月,我们无法彻底离开灰尘,所以必须学会扫地,无论是屋子、身体还是心灵。
“6月,让我们学唱一首歌。”
喜喜赠言:6月,音乐是心灵的泉水。
“7月,让我们玩球去。”
喜喜赠言:7月,运动吧,运动让我们的行动力更强。
“8月,让我们笑着和别人打招呼。”
喜喜赠言:8月,困难是黑夜,笑容就是萤火虫。
“9月,让我们每天阅读十分钟。”
喜喜赠言:9月,一页页书,是一根根羽毛,最后组成了心。
“10月,让我们给爸爸妈妈写封信。”
喜喜赠言:10月,一封书信,是两颗心之间距离最短的那条路。
“11月,让我们做一回演讲者。”
11月,把梦想大声说出来,就能收获两种朋友,一种会一起行动,一种会督促我们行动。
“12月,让我们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
喜喜赠言:12月,被遗忘的日子就是空白,日记把每一天变成七彩。
二、九月:每月一事阅读节范例
“9月,让我们每天阅读十分钟。(求知)”
喜喜赠言:9月,一页页书,是一根根羽毛,最后组成了心。
9月28日,是新教育实验小学的阅读节。确定这一天作为读书节是因为这天是孔子的诞辰日。
首先是环境布置:
1、学校的大门外好几道书门:一本又一本三米高一米厚的纸质大书,竖在路的中央。
2、书门的两侧,摆着两排桌子,桌子上,是全校各个班级的作品展示:低年级的写绘,中年级的读书笔记和手抄报,高年级的自制图书……
3、操场四围是一整圈的书。满地都是书。
4、主席台上,一摞一摞的书,堆成了一座小小的书山。
5、主席台背后的 图案,也是几本像魔毯一样正在飞翔的书,每本书上都坐着一个看书的大人或者孩子。
6、主席台布置成一本翻开的书。
7、通往主席台的台阶上,装饰成一本又一本书的书脊。
活动设计和操作:
1、晨诵。全体诵读《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由全体六年级学生领读,其他人跟读。
2、演出。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个节目。讲故事、唱歌、跳舞、演小品、演童话剧……
3、颁奖。十个书香班级、十个书香家庭、十位书香教师、十位书香儿童、十位书香父母……
4、发书。给全校的学生父母每人一本书。一二年级《朗读手册》,三四年级《如何阅读一本书》,五六年级《我的阅读观》。
5、校长讲话。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6、跳蚤书市。高年级的同学吧自己读过的书摆放着进行交换或买卖。
7、教室里进行“家庭好书展”。每一个父母带来一本自己家最推荐的一本书,还要讲讲这本书是怎么受欢迎的。
8、吃书。书蛋糕。蛋糕做成书的样子,还写了书名、画着书的封面。
在进行新教育每月一事的时候,各个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尝试,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材料,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没有必要千篇一律,都可以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
我们学校在阅读了童喜喜老师的《新教育的一年级》之后,在校园读书节中,也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做了活动的调整,“比如:因为校园图书的有限性,我们进行年级之间的图书漂流活动”;比如“猴年时,我们的读书节上进行猴子书签的制作活动”;比如“邀请作家进校园活动”……
三、十月:每月一事感恩活动大拓展
“10月,让我们给爸爸妈妈写封信。”
喜喜赠言:10月,一封书信,是两颗心之间距离最短的那条路。
家书,感恩。书中采用的故事是《爱心树》,故事讲过之后,花儿老师让孩子们思考“在我们的家里,像这棵树一样一直为我们付出的人,有哪些?”让孩子们把故事传递的感恩和自己的生命打通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热烈的交流之后,“做一件爱心事,写一封爱心信”,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恩。
同样的,我们学校在“家书·感恩”这个主题月时,努力做了大量的尝试。
本月校园主题曲《感恩的心》,整个月在校园的上空回响。并学习这首歌曲的手语表演。
全科老师齐上阵,学科进行大融合。语文老师做“感恩”主题晨诵,选择感恩的诗词一起诵读。从低年级开始选择不同深度的班级共读文章进行感恩主题的班级共读。从《妈妈,我爱你》到《傅雷家书》,年段跨度虽不同,同主题的阅读的量要大。同时进行了综合性学习,收集“感恩大调查”,制作“感恩卡”,做做“感恩事”,说说“感恩说”,写写“感恩信”。
音乐老师教孩子们唱歌曲《父亲》、《母亲》、《烛光里的妈妈》等,教给孩子们做手语表演。美术老师教孩子们一起制作康乃馨,有“画一朵康乃馨”“皱纹纸康乃馨”“丝网花康乃馨”。
月末,进行活动庆典,感恩活动展示。《游子吟》诵读、《感恩的心》手语、现场制作康乃馨并赠送给父母、感恩家庭故事分享、感恩卡展览……
在《新教育的一年级》每月一事的范例指引下,我们在校园里进行尝试和创新,不断的拓宽思路,把主题文化进行到底,把人生习惯进行培养。努力践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努力培养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通过进行新教育每月一事的实践,探索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新路径,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教育实验的“每月一事”的倡导与制定人生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每月一事说白了就是制定一个个短期目标,通过“每月一事”的开展,实现短期目标,以达到实现人生的长期目标。
新 德育,新尝试,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