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放开手脚
——读《末代皇帝》引发的思考
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
——高尔基
爱孩子,这是为人父母者天生就具有的本能,但是近日读了《末代皇帝》,脑海中始终盘旋着另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爱孩子?
末代皇帝溥仪长期受到无微不至的爱,吮奶经历竟达八年之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至二三十岁了还不会系鞋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昵?难道溥仪没有得到爱吗?事实恰恰相反,他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爱”,本来应该溥仪自己做的一丁点儿小事都有人替他代劳。正是这无微不至的“爱”,使溥仪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由此可见,爱不能越俎代庖。
“溥仪现象”毕竟是历史,可令我们痛心的是现在一些家长仍然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扮演着太监和侍女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条件逐渐优裕,对孩子宠爱、偏爱、溺爱的风气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在生活上,有的家长对子女总是采用“抱养”的方式,代子女洗衣、叠被、穿鞋。因为孩子不会系鞋带,自上幼儿园到上小学甚至到上中学,家长给孩子买鞋从来不买需要系鞋带的,这种现象极其普遍。这种爱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很多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理能力差;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皇帝”。 从1995年关于“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的热烈讨论,可以看出我们的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生存能力、责任感以及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往往因失败而颓废,从而失去了进步的勇气。尽管事情已过去了近15年,但现实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它带给我们的冲击波是永存的,警钟是长鸣的。如果我们还不引起高度重视,那么,我们便会有比夏令营之忧更忧的未来之忧。
其实,解忧的方法也可以从溥仪后半生的转变中得到启示。解放后,溥仪成了秦城监狱的囚犯,什么都得自理,经过多年的劳动改造,终于变成的自食其力的公民。倘若溥仪继续过他的皇帝生活,继续受到应有尽有的“爱”,恐怕到不惑之年也未必会系鞋带,更不要说自食其力了。看来人的能力是靠锻炼培养起来的,不锻炼就会丧失起码的能力。我们应该懂得爱不能强迫,不能包办,更不能代替。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任务不在于交给下一代一个完整的世界,而在于引导并帮助他们用智慧和力量去创造新的世界。”因此,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练出多种能力,千万不能像侍从们对待溥仪那样过分溺爱孩子。倘若溺爱,那是走溥仪前期之路,是走断送人才之路;倘若放开手脚促其自理,那才是走溥仪后期之路,是走培养英才之路。社会给了溥仪锻炼的机会,使他由皇帝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公民,我们的孩子能否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我们在教育中能否下决心,下狠心,不为其“送饭”,不为其“穿衣”、不代其“品味”,让他们多参加实践锻炼。爱孩子,绝不能越俎代庖,而要大胆地放开手脚。
也许大家还记得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报道的“神童”魏永康的独特经历。从小到大,母亲对魏永康的惟一要求是专心学习。魏永康13岁考上大学,17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然而,由于生活中的事情完全由母亲包办,魏永康不懂得如何跟周围的人交往;读研后,因为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学校劝退。在这位含辛茹苦、对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母亲身上,我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也看到了溺爱的害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家庭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和日后的生活。因此,对家长来说,养和育同等重要。爱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教会他们懂得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爱不是把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让他们像海燕一样自由地飞翔,面对困难勇敢拼搏。
我们应该懂得,爱是一种最纯正、最美好的感情,但也要讲爱的艺术、爱的科学。愿天下父母无私、真诚、崇高的爱,成为孩子成长成才的沃土,而不是一种羁绊和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