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的基础。这节课我们组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重点讲解和难点突破中下功夫。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正好前几天我的数学课本找不到了,在教室里问了几次,学生都说没有看到。藉此契机,在引课时,我采用了数学课本的单价与总价之间的关系。我想买一本数学书,需要付8.51元,如果想买两本,需要付17.02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单价和总价是一种相关联的量。
2、在观察中思考
出示情境图后,我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思考。
第一次观察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
学生得到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是相关联的量。
第二次观察工作总量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表格从左向右观察和从右向左观察。
第三次观察工作总量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白了两种量如果是成正比例的量,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我让学生总结出这样的顺口溜:一看:是否是相关联的量;二看:是不是同时增大或缩小,三算: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3、在探究中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成正比例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以往学习这部分知识,圆的半径与周长是成正比例关系,圆的半径与面积不是正比例关系的量是教学难点,这回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究,学生竟然能得出圆的半径的平方与圆的面积成正比例的关系,突破了一个难点。
4、在感悟中提升
离开了数据,直接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是教学难点。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在完成课本中的判断题后,我有设计两道: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之间和半径一定,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想象中的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