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听老左讲老农民的故事作文

2019-04-11 
在有幸目睹老左真面目之前,只是风闻有这么一位很“敢”的主儿——把凡人们瞅着流口水的某国企高管的位子给撂了,

在有幸目睹老左真面目之前,只是风闻有这么一位很“敢”的主儿——把凡人们瞅着流口水的某国企高管的位子给撂了,走南闯北钻山沟,到处找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农产品,倒腾到自家饭桌上,也捎带着给朋友们改善一下生活。一来二去,弄了一个“我是耕夫”,通俗地来讲,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二道贩子……而且是个很拽的二道贩子,别人卖鸡蛋论斤,他卖鸡蛋论个,别人卖山药论箱,他卖山药论根!



据说这家伙太不靠谱了——他不像是在认认真真地做生意赚钱,而更像是颇为任性地一场游戏一场梦,甚至颠覆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怎么讲呢?就是说,所有的东西虽然明码标价,但是标的只是个“预估价”,你收到货之后呢,也不必立即付款。老左从来不催着人把款付了,而是在被人催着问什么时候付款、该付多少。他的道理是,他得等把这一批货全卖完了,好好核算一下究竟是多少成本,再定价钱。



这算是商人吗?东西卖空了,才琢磨到底该收多少钱才不赔本才有赚头?



反正他貌似还没挣着多少钱。



 



至少,老左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吃了顿简简单单的饭,津津有味地听了一大堆老农民的事儿,感慨颇多。



所有的事儿都有同一个中心。



老左之所以和这些老农民们结识,就是因为他铁了心地要找实实在在的“吃”的,所以动用了各种朋友的关系。走了一圈,聊了一圈,他发现,这些能够得到他的信任的老农民,身上都有那么一股相同的劲儿。



什么劲儿呢?



说的好听点,叫“朴实”。说的不好听点,那肯定就是“傻”,“一根筋”的“傻”。



 



老左曾经摸到宁夏的一个回民村里去,拜访他老婆的大学同学的岳父大人。



这位老先生种了一辈子地,在当地德高望重。一听说老左要不用硫磺熏的枸杞,立马来了精神,往炕上一倚,滔滔不绝,让充当翻译的女婿跟不上趟儿。他说,按照老法子,枸杞摘了之后,首先是用苏打水清洗,然后放到大太阳地下暴晒,二十天之后,彻底干透,这就是对人体绝对无污染的枸杞。老左当即就说了,那现在能不能给我弄个几百斤?老先生苦笑,说现在是没了,你要是真要,那得等到来年。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农民都已经养成了一摘枸杞就用硫磺熏的习惯——不熏,卖不上价。



老先生对土地对枸杞那是真的有感情啊,他乐意跟老左合作,别的不说,就冲着自己能够按老法子种种地。他告诉老左,自个儿打小种地的时候,那是不施化肥的。后来,国家给配,每亩地12斤。结果怎么样?化肥撒下去,麦子那是噌噌噌地疯长,轻轻松松,产量翻了一番。今天呢?今天,每亩地施600斤!这就是恶性循环啊,土壤已经被搞坏了,生态系统被搞坏了,最终结果是人的身体也被搞坏了……自作自受!



 



关于化肥,种山药的也有同样的感受。



“不施化肥?那敢情好啊。但是咱不敢啊。”



“为啥啊?”



“现在这地,我要是不施化肥,很有可能就会绝收啊。那到时候咋办,我们一家都喝西北风去?”



老左急了,直接撂两万块钱给人家:“这是保证金。你留一块地吧,只要保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绝收了,算我的。”



还好,真没绝收。



就是产量有点儿低。其他地,每亩的产量是3000斤。这块地呢,是700斤。



 



老左到武陟去,遇到一个种黄金晴大米的老兄,老赵,76年人。之前,老赵是到外面打工,打了一圈工回来,就想守着地好好过。他信基督,打定了主意只施农家肥,不沾农药化肥的边儿。几年下来,收成少,也卖不出去。那确实不好卖。市场价三块多钱一斤,他非得卖六块钱,一分不肯便宜。道理很简单,他的米比别人产量要低一半。



 



还有一位养羊的。



他还问老左呢:“为啥人家的羊养上一年都能卖了,我家的羊都养了两年了还这么大一点儿?”



 



那位花了400万,一头扎到山沟里搞有机农业的,脑筋也不活络。给他做指导的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告诉他,鸡啊羊啊要散养,他就把鸡啊羊啊撒开了满山乱跑,就是那种不管死活、自生自灭的。要收鸡蛋怎么办?那就满山去找呗。



 



当农民不容易,当真正的农民更不容易。



 



老左说了,现在找他要小米啊山药啊枸杞啊木耳的电话天天不断。



但是身兼客服的左老板老老实实地回话,说,对不起,没货了。



那什么时候有货?



身兼客服的左老板又老老实实地回话,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



他啊,凡是自己没有亲身验证过的,都不敢要——验证什么呢?首先是看人值不值得交可不可以信任,其次是看货是不是真的经得起检测。



所以,跟那些老农民是一样的,他也是“望天收”,就是老老实实等着鸡看心情每天只下一个蛋的。



 



“最近走不开,”他说,“接下来还是要跑,多找些有好东西卖不出去的农民,让货源更充足。最少啊,先把我的这八百多个会员给服务好了。”



我们可不希望他“小富即安”。



如果像老左这样的“生意人”更多,那么会不会有更多的农民愿意坚守传统?



想开去,大好事。



 



跟教育啊,是一个理儿啊。



2014-12-18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