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训练要切实可行
——答小荷初绽之疑问
案 由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上,抓住课文片段或者课文特点,指导学生模仿写作,已成常规。这样学习,有导入和导出之分。导入就是老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情感,品味语言形式。导出就是仿造片段或课文特点进行练笔,仿写,使得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大部分老师也意识到这一点,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也经常利用教材,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老师若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会使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恐惧,适得其反。
案 例
前一段时间,博友小荷初绽高兴地给我打电话,说去郑州参加“书香班级”颁奖大会一事,说着说着,她忽然想起一事。她话锋一转,说:“顺便问你个事,我有一个朋友的儿子,上三年级,刚学完《翠鸟》一课,老师让模仿本课写翠鸟的写法,写一种鸟。可这个孩子对任何一种鸟都不熟悉。向家长求助,家长也辅导不了,就向我求助。我对孩子说,那你写其他的小动物或状物的文章也行啊。可是孩子说,老师就让写一种鸟,写其它的不行。我虽然不是老师”,可是我感觉老师这样布置作文有问题。”
案 析
本案例中这位老师有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写作的意识,是不错的。可是从她的做法来看,她备足了教材,可是她没有备足学生,没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没有考虑学生在仿写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给学生布置的训练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否真正能起到训练的效果。就像博友的同事的儿子,家里没有养鸟,平时又不接触各种鸟,对鸟非常陌生。可偏偏老师就让写一种鸟,写其它的还不行。学生不仅对写作无兴趣可言,还犯了愁,家长作了难。若再出现几次这样的情况,那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看看语文大师于永正执教《新型玻璃》中的一个读写结合教学片断,看他是如何把读和写有机结合的:
师: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注: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在用笔画、作记号。看来陆飞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对。接着读吧。(注:学生继续读、想、画,然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不过,老师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
由
案 理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倡导优化教学过程,采用以学生自主读书感悟为本,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结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语文的实用功能,把学和用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积极迁移。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和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读后写,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体验,是理解与表达,输出与输入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像本案,老师仅仅把写作素材定到一种鸟身上,学生熟悉,当然可行;学生不熟悉,凭空瞎想,不仅目的不能达成,反而抹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老师不应该把思路仅仅局限在写一种鸟上,应该引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只有熟悉了,学生才能模仿着写好,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提高。才能真正起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效果。
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设计,选取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的方法十分重要,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点,效果就会相得益彰。
这就给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备足教材,教法,还要备足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才会,扎实,有效,才会真正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