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
早晨,六点多,我去买菜。
走出小区的大门,就拐入了一条小街。秋天的早晨,天气已有些许寒意,许多门市大门紧闭,行人寥寥,小街还没有完全醒来。
我打了个轻微的冷战,往前走。照例看见了几家一贯很早的小店。
一家是卖烧饼的,烧饼炉子上挂着一块牌子:木炭烧饼。打饼的是两个小伙子,大概是兄弟,年纪很轻,也许二十岁不到,脸上洋溢着未脱的稚气,但是手法娴熟。烧饼车子一端的玻璃箱内,已经堆着十几个刚出炉的成品了。
一家是卖白吉馍的,姐弟两个,柜台前几个盛着各种馅儿的坛子一字排开,上面还冒着热气,我甚至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气。虽然没有什么顾客,但是他们已经忙活开了。对于马上到来的早餐高峰,他们已是成竹在胸。
还有一家夫妻开的缝纫店,干的都是些修剪缝补的活计。他们不像卖饭食的,要赶趟儿,但是,他们照例也是开门很早。无论冬夏,只要我早起出去,总能看见他们早开的门,门面不大,能清晰地看见四周的墙上一排排的架子上相偎相依的衣服。而且,每一次,我都能看见夫妻俩早起还带着一个小女孩儿,大概三四岁的样子,在他们门店前面的空地上一蹦一跳。
父母喜欢起早,连带着孩子也有了早起的习惯,这是必然的影响。
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亲。
父亲年轻时当过兵,在部队养成的一些习惯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比如干净,比如幽默,比如勤快。勤快的表现之一就是每天起早。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并常常拿来教育我们三个孩子。
在父亲日日的念叨和他的身教之下,我们都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不论是上学还是参加工作之后。我作为父亲最疼爱的女儿,充分地把这一点发扬光大。
上学时,周末时赖在被窝里睡觉是许多同学最大的享受,可是我却不为所动,依然早起。为此,常常惹得我对头铺的“许仙儿”雷霆大怒,因为我醒来就会搅得她不得安睡。
参加工作后,做了教师,更喜欢早起了。和学生一块跑早操,是我多少年不变的习惯和最大的享受。除此之外,在早起的时光里,还可以做很多事情,读书,洗衣,打扫,做饭等,真的应了父亲常说的“早起三光”了,可不是把很多事情都做得净净光光的嘛!
又想起了小街上的生意人,在熹微晨光中,他们忙碌的一天早早开始了。每次从小街穿过,看着小店主早早就忙碌的身影,我总是对他们心生几分敬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靠着早起的辛劳,靠着勤劳的双手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也许不富裕,但是很充实,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就像我,每天早早起来,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觉得累,更不觉得苦,心底洋溢的经常是满足。
看来,早,也算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不懒惰,有热情,更从容。这样的生活,不也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