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的动物会给我们人类一些有益的的启示。
我的家里养了一群鸽子,他们经常欢快地生活在一起,从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鸽子的爸爸妈妈们喂养小鸽子的方式是非常独特的,当小鸽子们张着嘴,扇动着翅膀,哇哇乱叫的时候,鸽子爸爸、鸽子妈妈就会明白,孩子们饿了。这时,鸽子爸爸、鸽子妈妈就会飞过去,张开嘴巴,让小鸽子们往自己的嘴里找食物。小鸽子们也会毫不客气地把嘴伸向爸爸妈妈的嘴里,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食物。鸽子爸爸妈妈们也会非常费劲地把食物从嘴里吐出来,让孩子们吃个够。据说,从鸽子爸爸妈妈嘴里吐出来的那些食物,都是经过他们的咀嚼,已经嚼碎了的,这些食物当然很容易被小鸽子消化吸收了。就这样,小鸽子在爸爸妈妈们的照顾下逐渐长大、独立。
小燕子是生活在不少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屋梁上或屋檐下的鸟类,他们喂养孩子的方法与鸽子爸爸妈妈喂养孩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当小燕子的爸爸妈妈们衔着小虫子一类的食物从外面飞回“家”来的时候,小燕子们就会张大着嘴巴,整齐地排列在“家”的周围,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在说:“我饿了”、“我也饿了”,小燕子的爸爸妈妈就会把嘴中的食物很准确的填进那个头伸得最长,可能是最饿、最需要食物的那一个小燕子的嘴里。对吃没有强烈要求的,当然是不太饿的那些小燕子,小燕子的爸爸妈妈们会“待会儿”再喂,吃饱了肚子的那些小燕子自然不会再争抢爸爸妈妈衔来的食物了。爸爸妈妈们的悉心照料,使小燕子们健康地生长着。
想必每一个家庭都喂养着或喂养过小鸡,鸡妈妈喂养孩子的方法与以上两种动物喂养孩子们的方法大不一样。鸡妈妈没有像鸽子爸爸妈妈那样把食物嚼碎了喂给孩子,也没有像小燕子爸爸妈妈那样把食物直接送到孩子们的嘴里,也许是单亲家庭的原因,鸡妈妈采取了一种教孩子们自己觅食的方法。看到散落在地上的小米粒等食物时,鸡妈妈会“咯咯”地叫个不停,仿佛在告诉孩子们:“快来,这里有好吃的!”小鸡们听到妈妈的叫声都会聚拢到妈妈的身边,伸长了脖子,眼睛直直地瞅着地面。只见鸡妈妈用嘴叨起食物,然后放下,再叨起,再放下,又像是在告诉孩子们:“这样吃。”看到妈妈叨起又放下的食物,小鸡们会争先恐后地去品尝。如果一时没有吃的,鸡妈妈又会用自己的两只爪子抓挠着地面或草丛,看到可吃的食物时,它又会叨起又放下,仍然是“咯咯”地叫个不停,更像是告诉孩子们:“看到了吧,这样寻找吃的,这样才会找到好吃的!”就这样,小鸡们在妈妈一步一步的教育、引导下学会了觅食,长成了大鸡。
鸽子、小燕子、小鸡,尽管他们养育孩子的方法不一样,这不一样的方法都能够把孩子养育成一个强壮的生命个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假如有那么一天,尚未成年的小鸽子、小燕子、小鸡仔突然离开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呢?他们能独立生活吗?该饿死的难免会饿死,不该饿死的当然会健康地活着。由此可见,养育方法的不同有可能造成不同的结果,甚至决定着孩子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