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长发了一条信息给我:
“王钢老师,我家孩子怎么学习就跟不入门似的,数学就会掰手指,别的小孩8+1一下就知道是9,他还得数一下才知道。现在五岁四个月了,问问题可深奥了,可一到学习上就总觉得他的脑袋不转弯,是发育得晚还是不感兴趣?好像听不进去,老师在学校教他一个来小时,结果问他就三个字——不知道。在家教呢,也是好像脑袋不转弯……”
篇幅所限,我没有把这条充满了焦虑情绪的短信完全引用。坦白来讲,我的回复不够冷静,劈头盖脸就是一句:“您的想法,本身就是个错误。”而有类似担忧的家长,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北京叫停“幼小衔接”之后,各幼儿园执行得很好,但就整个社会的反应来看,却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很多培训机构的学前课程照旧火爆,家长们则问,如果不抢跑,跟不上怎么办?
据了解,在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内,那些提前学习的孩子,的确会显得轻松不少。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同样的内容学第二遍,不过是烫剩饭而已,自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更喜欢新鲜,“烫剩饭”合孩子的胃口吗?于是,我们看到,这个群体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自信心爆棚,恨不能时时表现,成为课堂上独领风骚的人物。结果呢?在班级上课制的背景下,出于“齐步走”的考虑,老师不能不选择对他采取有意冷落的态度,甚至会因此而批评孩子浮躁、逞能。另一种呢,则因为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走神、消极、沉默——“我都会,还用学习吗?”这是一颗不太美好的种子。
而没有提前学习那些知识的孩子呢?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求知欲是学习的开始。相比较而言,适当的压力会让孩子充满渴望,因而更专注,更积极。最初,孩子的学习的确会面临挑战,但只要心态没问题,习惯培养好,迎头赶上只是个时间问题。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抢跑”的孩子,其领先优势最多保持到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而我们都很清楚,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甚至没有什么输赢可言。你在头一百米的优势,相对于整个历程,实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更为可怕的是,若是为了这一点优势而勉强自己,导致身体受到伤害,甚至心灰意懒,那才是得不偿失。
这就回到了开头所举的那个例子。
一个五岁四个月的男孩子,应该做什么?
他应该自由自在地奔跑,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让身体得以尽情舒展,痛快淋漓,心情舒畅!他应该无拘无束地幻想——如《地球上的星星》中的那个孩子,哪怕坐在马桶上也可以浮想联翩到浩瀚的外太空!他应该如饥似渴地读书,为那些美妙的故事或哭或笑,让心灵得到最丰富的滋养!
这时,你,让他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写字、拼读、计算——还不许他扳手指头,还抱怨他不如别的孩子机灵!
我对那位家长说,这就好像你明明只能扛得动一百斤,可是被要求必须扛二百斤!你是扛还是不扛?扛,不但扛不动,而且即使没有外伤,也必有内伤。不扛?也许你连扛一百斤的兴趣或勇气也没了……
所以,孩子当然不能按照你的愿望去做,因为你的“揠苗助长”是对他的不尊重,他的回应只能是深深的挫败感。
与其吃力抢跑,不如欣然放手。
我赞成这样的观点: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离开你。人生注定是需要独行的,自主才是最重要的能力——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自己调整,而一味的包办,只能让他永远如同奶瓶凑到嘴边才会嘬两口的娃娃。
真正有必要的幼小衔接是什么?
请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他认识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很自然也很美好很有希望的阶段。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亲子阅读。和孩子并肩坐下吧,读一读《一口袋的吻》,读一读《忘了说我爱你》,读一读《小阿力的大学校》……
请做好高质量的陪伴——当你关掉手机,和孩子快乐相处,就能够给予孩子以暖暖的安全感。特别是爸爸,更应该和孩子一起玩耍,哪怕看上去“粗野”些。试问,我们能够和孩子这样手牵手多少年呢?
请给予孩子更多自我管理的机会,如洗袜子、擦桌子、收拾房间这样的家务,尽管交给孩子,这是锻炼动手能力,也是在培养自主意识。书包的整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管理好生活,从管理好书包开始,这同成人做项目管理是一个意思。
欲速则不达。
各位家长,请坚定,而且淡定。
201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