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语文最本色的味
——读《“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这节课‘语文味’很浓,是一节地地道道的语文课。”“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类似的话语时常在我耳边响起。“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怎样才算把语文上成了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而不是大家时下总批判的德育课、美育课、思想品德课?是不是在低年级段进行识字、写字、朗读、说话训练便是具有了“语文味”,而进行品德教育便是具有了“思品味”?可是时下的很多课文中都蕴含着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如果不进行,岂不是又违背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新课标?面对这诸多问题,只恨自己学识浅薄。读了《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一期上的关注话题《“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之后,心里的困惑总算是解开了些。
“语文味”这一概念是深圳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提出来的。程老师说,之所以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是因为语文课“串味”太常见了。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因素,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程老师是这样给“语文味”下的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分解开,可以这样理解:1.“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2.“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3.具有“语文味”的教学时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4.“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5.“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6.“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7.“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尽管程老师给我们解释得非常清楚了,但我们做一线教师的,恐怕最关心的还是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上,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程老师给我们了一些参考原则:1.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第一个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其次,语文课既不是某一学科的代名词,也不能把语文课搞成各学科知识的拼盘;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2.要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读到这里,对“语文味”总算是有了一些清楚的认识,不由得想起了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对“语文味”的概括:“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还是名家呀!对任何事物都有深刻的认识和自己独到的见解。由王崧舟老师又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市的语文教研员王庆华老师。王老师是一位刻苦的学者,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去年9月份,我上市优质课时,请王老师给指点,王老师听了我的试讲后,问了我一个一时一头雾水的问题:“你的品德课上得不错吧?”仔细一想,原来我把语文课上成了一节思品课!当时我真的是无地自容。王老师说:“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你就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识字、写字、读书、说话,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按照王老师的指点,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结果课上下来后,令所有的老师耳目一新,都反映这节课上出了“语文味”。后来,王老师在针对这次优质课比赛评课时指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侧重于识字写字和正确朗读、练习说话;中高年级侧重于从文章中习得方法,进行阅读和习作练习。这无疑给我们语文老师指明了方向,但正如我开头所提的那样,对“语文味”这一概念还是有些许模糊不清的感觉。及至读了多位老师谈的对“语文味”的认识,总算是产生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就说低年级段的识字教学吧,数学课上如果出现了不认识的字,老师顶多是告诉孩子字的意思,绝不会像语文老师那样去分析字形字义,去感受汉字的魅力,更不会要求学生在田字格中一笔一画地把生字写规范、写漂亮。你看,这种识字写字训练不就是地地道道的“语文味”吗?
由此可见,“语文味”就是语文教学最本色的味,课堂上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识字写字、学会品味词句、学会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这样的课,就是洋溢着浓浓“语文味”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