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孩子们正在进行着小组活动,小组长说时刻,其他孩子在自己的钟表上拨出来,拨完后相互检查,活动在有序的进行着。突然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响起:“老师,×××吐了!”孩子们的眼睛唰的投向了那个方向,我快步向那个小男孩走去,只见桌子上吐了一片,地下倒没有,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这时我看见好几个孩子捂住了鼻子,离他近的一个孩子撤的远远的。
怎么办?这是教育的好时机,不能失去。
我一边快速走向窗户,打开两边窗户通通气 ,一边问孩子们:×××同学现在可不舒服了,看他难受的脸都黄了,他吐了,有谁愿意帮帮他吗?
实际上我看到那个孩子问题不大,脸上没有痛苦的表情,也许早晨没吃好,吐出来就舒服多了。我之所以故意把问题说得严重些,是想激起其他孩子的同情。
这时后面的杨德航马上走了出来,拿了一块抹布,我提醒他从门口拿过来搓斗,把桌上的东西擦在那里面。
杨德航动手干了起来,也许从没干过这样的活,真有点难为这个孩子了。这时又走过了一个小女孩拿起笤帚在周围扫了起来。又带动了一个,好!有效果!
这些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哪知道同学之间有不舒服时需要去帮助!我得趁机引导一下,得好好表扬一下这个孩子。
我拍了一下手,孩子们马上坐好了。
“大家看杨德航,一点也不怕脏,把桌子擦得多干净啊!”我越说杨德航擦得越干净,干得越有劲。刚才还有点因为难闻而皱起的眉头也不皱了。
“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孩子了,小朋友一有困难,马上站出来帮忙,像个男子汉!”
“看人家杨德航,擦好以后又把搓斗端到洗手间去冲一冲,多讲卫生啊!”我看杨德航擦完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有点提醒他的意思,顺便再夸夸他。
“现在×××可难受了,大家应该帮助他才对,刚才我看见几个小朋友捂住鼻子躲得远远的,这样做对吗?”
“不对!”前面几个男孩儿大声说道。
“想一想,要是你不舒服,你是不是想得到大家的帮助啊?”刚才捂鼻子的几个孩子脸上有了羞愧。
“以后不管老师在不在,有同学吐了大家应该怎么办?”我再因势利导一下。
“老师,应该帮助这个同学打扫”
“老师,我们应该帮助他”
“老师,我们不能捂鼻子”
……….
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爱心,知道了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需要伸出自己的小手去帮助。尽管有点脏,尽管有点不太愿意,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走到那个孩子跟前,问了问情况,看他没事了,就又继续让孩子们在钟表上进行拨时间的练习,数学课照常往下进行。
教育需要随时随地,不需要创设,不需要预演,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需要我们的爱心加艺术。也许我们会因为教育孩子中断教学的思路,会因为因势利导耽误几分钟的课,但这时的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