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这样试一试
今天学习《单位的换算》。因为昨天学生已经预习过此内容,为了让能体现预习的作用,更好地和课堂相结合,同时也为了了解学生的学情,以便更好地体现从学生的认知实情出发。为此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一、预习检测。
出示第一种:由低到高:6分米=()米 150米=()千米
学生做完后。然后学生讨论了一下问题:
1、 这组题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解答?
2、 解答此类题运用了哪些知识点?
学生讨论后得到如下的规律:低到高除以进率。然后又进行了下
面的练习:
13厘米=()分米 86克=()千克
109分米=()米 5350米=()千米
又出示第二种情况:
由高到底:1.25米=()厘米 0.02千克=()克同样让学生讨论揭示规律,再进行练习。
二、比较异同。
三、自主小结。学生谈应注意的事项及做题的步骤。
四、自主练习
1.5米=()分米 4.08吨=()千克
510米=()千米 516厘米=()米 4700克=()千克
虽说这样下来,学生也掌握了方法,并且也是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小组合作得到的规律,但给人的感觉不是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仍是有一种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所以自认为不妨这样试一试:
出示预习检测题目如下:
1.25米=()厘米150米=()千米
6分米=()米 0.02千克=()克
接着学生试做,小组讨论。
然后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逐一汇报、解决,并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再让学生讨论今天学习的单位换算有几种情况,应注意什么?
【分析:因为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对所学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各种换算情况是否真正理解还有待检验,所以把两种情况合二为一,一起检测不至于让学生简单的认为第一组题就是课本中的例1,第二组题就是课本中的例2,从而比葫芦画瓢。而这样一起检验,学生必须弄清是属于哪种情况,是该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从而可以使老师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探讨发现,使学生更清楚做这类型的题何去何从。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按照第一种方法教学,当两种情况学完后,还得进行比较,这无形当中就造成了耗时低效。】
预习过的课堂要想上出高效,必须敢放手,敢冒险,勇于打破常规。